“标测系统显示,电位已下降96%。”
“患者已经清醒。”
6月5日,医院介入手术室,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医院*委书记、院长袁义强带领心血管内科九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孙玉梅、主治医师肖兆良等专家团队成功为一位64岁的赵大娘实施局麻(深镇静)下脉冲消融术。
脉冲消融(PFA)是一种治疗房颤的全新的技术,年7月14日,医院在我省实施首例脉冲消融术,截至发稿时止,医院已实施12例,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近一年时间,医院多学科专家团队精益求精、再接再厉,和生产厂家共同研发,成功将以往需要在全麻条件下的手术改进为局麻(深镇静)手术,达到手术完成时,患者就能清醒的目标。这是该研发厂家脉冲消融技术里程碑式进步,医院也成为该研发厂家在全国实施首例局医院。
3年前,赵大娘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慌、有针刺样胸痛,并伴气短、反酸、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不适症状,持续1小时左右自行缓解,症状偶有发作,未就医治疗。
2年前,行冠脉造影术未见血管明显狭窄,1年前上述症状医院,诊断为“心房颤动”,但未行心电图检查及特殊治疗。
半年前,赵大娘心慌症状较前频发,半月前心慌症状再发,有头晕,伴眼前发黑并站立困难等症。
近日,赵大娘心慌症状再发,伴黑朦症状,为求进一步诊疗急诊前往医院,在心血管内科九病区住院治疗。
孙玉梅检查并询问病史得知,赵大娘患有心律失常和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时,每分钟心跳达次,还患“高血压病”病史30年,血压峰值/80mmHg,属于极高危组。
对于房颤病人的治疗,目前普遍运用房颤射频消融技术,这项技术已开展20多年,技术成熟,大大提升了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随着心内学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消融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其中脉冲消融术在阵发性房颤领域推广应用,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
袁义强介绍,脉冲消融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消融区域内可保持组织基质的完整性,避免冠状动脉、膈神经、食道等邻近组织受损伤,具有优秀的组织选择性,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二是不需要依赖导管贴靠力便能造成广泛的心肌损伤;三是消融速度极快,常以毫秒计算;四是消融阈值具有组织特异性,从而可特异性消融某些特定组织(比如心肌);五是消融放电时间只有几十秒,相比传统方式的消融效率提高了10倍。脉冲消融是消融技术领域的变革。
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在袁义强的带领下,不拘泥于以往取得的成绩,在总结脉冲消融术治疗安全和效率的思考上,有着可贵的锐气和勇气。由于之前所实施的脉冲消融术均在全麻下实施,全麻会相应带来较高的麻醉风险和手术时长,手术费用也会增加。袁义强建议研发厂家优化相关参数,使患者能在局麻下接受脉冲消融手术。
医院的参与下,研发厂家通过大量的动物试验和可行性试验(预试验),发现电脉冲的脉宽(参数)对机体肌肉颤动的影响较大,通过对脉宽的优化,有效地降低了肌肉颤动的振幅,在保障消融透壁的情况下,实现了局麻下脉冲消融的技术突破。
在注册临床试验阶段,赵大娘成功入组,接受局麻下脉冲消融术。
手术于6月5日上午9时开始。在局麻下,导管从右股静脉入路,进入下腔静脉,来到右心房,经房间隔穿刺进入左心房,对左上肺静脉前庭、左下肺静脉前庭、右上肺静脉前庭和右下肺静脉前庭分别进行环前庭脉冲消融,成功对肺静脉完成了电隔离。
Δ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消融前电位(单次脉冲放电);消融后电位(单次脉冲放电);消融后基质标测;肺静脉双向传导阻滞。
手术过程中,相较以往,麻醉时间大幅缩短;单次脉冲放电时间减少;从穿刺到拔管的时间仅1小时,整体上降低了手术风险。
还在手术台上,赵大娘就清醒了,术后直接转往普通病房。以往,接受全麻下脉冲消融手术的患者需要先行转往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目前,赵大娘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消失,恢复顺利。
(医院*肖兆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