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秦聪聪
作为临床中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容易引发中风、心衰等并发症,当前导管消融已经成为减少房颤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主流选择。然而,病人病情复杂程度不一,房颤诊疗水平良莠不齐,并非所有房颤患者都能享受到导管消融治疗带来的利好。如今,在山东中医院心血管病科,心腔内超声技术的应用,为更多房颤患者带来“心生”的希望。
“第三双眼睛”助力
高难度导管消融让患者告别房颤
辞旧迎新总是有期待,而对于赵先生来说,这份喜悦里多了份新生的喜悦:那随时随地可能发作的房颤,终于消停了。
就在年底,他还是一副病恹恹的状态。房颤反复发作,心悸、心慌、头晕等症状一点点消磨着他的意志。一旦乱跳的心脏内形成血栓,很可能还会引起脑中风甚至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他想做手术。因为此前做过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房间隔内有封堵器,手术风险高,一直没有得到手术治疗。
“房间隔是房颤消融导管进入左房的必经入路,特殊的解剖变异、外科或介入术后往往增加房间隔穿刺的难度。”山东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王营介绍,房间隔缺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当前通过将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堵塞缺损部位达到治疗目的的ASD封堵术已经成为主流的治疗方法。
由于成功的房间隔穿刺是房颤射频消融术的基础,而植入在房间隔的封堵器无疑增加了房间隔穿刺的危险和难度,医院拒绝为ASD封堵术房颤患者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的原因,使得这些人丧失了房颤射频消融的机会,不得不选择外科手术或药物治疗。
好在,赵先生四处求医的艰辛,在王营这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借助心腔内超声(ICE),王营带领团队为赵先生进行了手术。
“虽然封堵器直径比较大,但是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我们发现穿刺房间隔仍有细微空间,所以选择通过封堵器边缘穿刺房间隔。”王营介绍,将超声探头通过静脉血管放入右心房,直观地看到心脏内部结构,具有精准建模、穿刺房间隔、食道等优势,增加了成功率,心腔内超声也被称作电生理医生的“第三双眼睛”。
由于并非穿刺的理想部位,术中导管操作存在较大难度,消融成功依赖诸多操作技巧。在顺利进行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术后,ICE实时监测未出现封堵器脱落和移位,手术顺利完成。
不断突破技术壁垒
让更多房颤患者得到更好生存
“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导管消融手术,较常规的导管消融手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王营指出,除了为手术医生打开新视野,它还可以实时监测有无血栓、心包填塞等情况,有效提高消融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超声影像工具的使用,避免了X射线下的多层叠加,有效减少X线的用量,零射线穿刺房间隔,建模、消融,减少辐射对病人和医生的伤害,是绿色电生理发展的趋势之一。
除此以外,从股静脉置入的心腔内超声检查,还可以替代检查排除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经食道超声检查。
据了解,以往,经食道超声检查(TEE)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前一项必须的检查,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左房及左心耳血栓,防止术中因血栓脱落导致栓塞并发症的发生。但这项检查需要将探头经咽部置入食道内,对病人配合度要求较高。体质虚弱、高龄、咽部或食管病变(如溃疡、静脉曲张)或无法耐受的患者,不推荐此检查。
今年28岁的张先生被持续性房颤困扰多年,拟行导管消融治疗。结果在术前经食道超声检查时,反复尝试送入食道超声探头均未果。
王营带领房颤诊疗团队细致评估患者病情,并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心腔内超声检查。明确排除左心耳血栓后,顺利完成导管消融手术。
医者初心,健康使命。近年来,王营带领的心血管病科诊疗团队本着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追求一流的技术水平的原则,突破了一项又一项技术壁垒,在解除更多患者疾病痛苦的同时,在不断提高患者舒适度、安全性和满意度上下功夫,以领先的消融技术,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治疗,为广大房颤患者健康护航。据统计,中心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达92.0%,持续性房颤消融成功率达75.7%,极大的改善了房颤患者症状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