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性胸痛患者中,ACS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早期评估、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能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目前诊断缺血性胸痛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cTn、CK-MB和肌红蛋白(MYO)。超敏cTn(Hs-cTn)的检测比传统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更高,目前已在国内逐步使用。一些新型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发现,包括H-FABP、IMA和MPO等,在ACS的早期诊断与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强调的是,cTn是目前诊断心肌坏死敏感和特异的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是诊断AMI和对ACS危险分层的主要依据。
1.1心肌肌钙蛋白(cTn)
1.1.1概述
肌钙蛋白(Tn)是横纹肌收缩的一种调节蛋白,是骨骼肌和心肌的结构蛋白,由TnI、TnT和TnC3个亚基组成的复合体,与原肌球蛋白一起和肌动蛋白结合,90%位于横纹肌肌丝上。TnC与钙离子结合,TnI将肌钙蛋白复合物固定在肌球蛋白上,TnI是抑制亚单位。TnI和TnT的心肌亚型(cTnI和cTnT)与骨骼肌中对应的蛋白来自不同的基因,具有独特的抗原表位,心肌特异度较高。当心肌缺血导致心肌损伤时,首先是胞浆中游离的少量cTnI和cTnT迅速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外周血中浓度迅速升高,在发病后4h内即可测得。随着心肌肌丝缓慢而持续的降解,cTnI和cTnT不断释放进入血液,cTnI升高持续时间为4~10d,cTnT为5~14d,有很长的诊断窗口期。
1.1.2应用指征
(1)早期诊断
cTn对心肌损伤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已取代CK-MB成为ACS诊断的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cTn测定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第99百分位值[变异系数(CV)≤10%]时提示心肌损伤。对临床可疑的胸痛、胸闷及其他不典型症状或包括心电图在内的辅助检查异常,临床医生需除外ACS时应立即检测cTn,患者来院即刻采血测定cTn,推荐对于无法早期确诊的胸痛患者,首次cTn为阴性,可间隔3~6h或在症状发作10~12h后复查以排除AMI。出现症状后24h内至少有1次cTn化验值超过正常上限第99百分位时提示AMI或心肌损伤。
超敏肌钙蛋白(hs-cTn检测范围是传统cTn范围的1/到1/10,可以更早诊断更微小的心肌损伤,使更多的AMI患者提早明确诊断,发病后3h以内2次检测对诊断AMI的敏感度可达%。
(2)危险分层与预后判断
高度可疑ACS患者,应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进行早期危险分层,其中cTn是进行危险分层的首选标志物。
1.1.3诊断临界值
目前ESC、美国心脏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等相关指南均一致推荐使用第99百分位作为cTn的正常上限参考值。此参考值的应用,可以更早诊断微小心肌损伤,具有更高的阴性预测值。
1.1.4鉴别诊断
cTn不是AMI特有的标志物,cTn水平升高仅提示心肌细胞受损。在cTn升高但没有动态变化或缺少心肌缺血临床证据时,应考虑其他可能导致心肌坏死的病因,包括急性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快速性或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肺复苏术后、急性神经系统疾病、PE和肺动脉高压、心脏挫伤/消融/起搏/复律、浸润性心脏疾病(如淀粉样变性和硬皮病)、炎性疾病(如心肌炎)、触电、中暑、药物*性、ADD、肥厚型心肌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心尖球型综合征、横纹肌溶解伴心肌损伤、脓*症等严重疾病。
结合患者基本资料及心电图,连续观察cTn的动态变化是准确区分AMI和其他病因的比较可靠的方法。
1.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1.2.1概述
CK包括同工酶BB、MB和MM。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的外浆层。当心肌受损后,CK-MB释放入血,4~6h开始升高,24h达高峰,持续2~3d。当不能测定cTn时,可选择测量cTn(测定CK-MB质量浓度)。CK-MB的组织特异性低于cTn,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推荐连续两次测定CK-MB浓度,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1.2.2应用指征
(1)早期诊断
CK-MB对判断心肌坏死也有较高的特异性。如果没有条件检测cTn,采用CK-MB作为最佳替换指标。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CK-MB峰值前移(14h以内)。由于检测窗口期相对较短,CK-MB测定也适用于诊断再发心肌梗死。
(2)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
如检测到CK-MB升高则预示着心肌坏死,是ACS患者评估中的重要预后指标。
1.2.3诊断临界值
CK-MB的诊断界值定义为性别特异参考人群的第99百分位数。
1.2.4鉴别诊断
CK-MB升高还可见于皮肌炎、肌肉劳损、肾功能不全等患者。
1.3肌红蛋白(Myo)
1.3.1概述
Myo为一种能与氧结合的小分子细胞浆血红素蛋白,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组织,是肌肉内转运和储存氧的蛋白质,约占肌肉蛋白的2%。与cTn或CK-MB联合应用有助于AMI的早期排除诊断。
1.3.2应用指征
(1)早期诊断
对于症状发作6h以内的患者,除cTn以外,还应该考虑早期心肌坏死标志物。Myo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用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
(2)判断再梗死或梗死范围有否扩展
心肌损伤后血Myo水平6~9h达高峰,如AMI发生10h后血Myo再次升高,应考虑发生再梗死或心肌梗死范围扩大。
(3)连续检测可排除急性损伤
由于Myo特异性差,阳性不能单独用于确诊心肌损害,但阴性预测值近%,因此胸痛发作2~12h内,检测阴性可排除AMI。
(4)判断心脏手术患者心肌损伤程度和愈合情况
1.3.3诊断临界值
健康人的血液中Myo很少,男性20~80μg/L,女性10~70μg/L。大于μg/L即有诊断意义。
1.3.4鉴别诊断
骨骼肌损伤(包括肌肉注射、剧烈运动/创伤、休克、直流电复律及遗传性肌肉疾病等)时也可升高。严重肾脏疾病时肌红蛋白在血中清除受阻,血浓度升高,循环时间亦相应延长。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者Myo也可升高。
1.4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
H-FABP早期释放及快速排出的代谢动力学特点与MYO类似,但其心肌特异性明显高于MYO。H-FABP与cTnI、CK-MB联合检测,在时间窗上合理互补将是一种临床诊治缺血性心脏病的理想选择。H-FABP释放量与心肌损伤范围成正比,疑似ACS患者,低H-FABP浓度预示低风险,而高血H-FABP浓度预示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
1.5缺血修饰白蛋白(IMA)
IMA具有高敏感度、高阴性预测值的特点,但特异性较低。IMA能否用于急性胸痛患者的危险分层目前存在争议。
2、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利钠肽作为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不仅在心力衰竭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BNP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目前最重要的心脏功能生物标志物。
2.1概述
刺激BNP释放的主要因素是心肌张力的增加。BNP的合成、分泌释放调节主要在基因表达水平。BNP在外周血中的生物半衰期短于NT-proBNP,在外周血中的浓度也比NT-proBNP低。
2.2应用指征
2.2.1临床诊断
BNP诊断心力衰竭敏感且特异,如果BNP<pg/mL,心衰的可能性极小,其阴性预测值为90%;如果BNP>pg/mL,心衰的可能性极大,其阳性预测值为90%。BNP或NT-proBNP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以诊断心肌缺血,无症状的左心功能不全、PE等也可导致其升高。
2.2.2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
BNP和(或)NT-proBNP可预测心衰患者长期死亡风险,对心衰诊断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心衰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2.3临床决策
对于存在呼吸困难的胸痛患者,BNP或NT-proBNP的检查有助于临床决策的制定。
2.3诊断临界值
BNP<pg/mL,NT-proBNP<pg/mL为排除急性心衰的临界值;诊断急性心衰时NT-proBNP水平应根据年龄和肾功能不全进行分层:50岁以下的成人血浆NT-proBNP浓度>pg/mL,50岁以上血浆浓度>pg/mL,75岁以上应大于pg/mL,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时应>pg/mL。
2.4鉴别诊断
BNP和NT-proBNP升高见于多种心血管疾病,包括:①心肌病变(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心肌浸润性病变等);②心脏瓣膜病变;③缺血性心脏病;④心律失常(心房纤颤或房扑);⑤心包疾病(心包积液或填塞,缩窄性心包炎);⑥先心病。BNP和NT-proBNP升高也见于一些非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贫血、败血症、烧伤、卒中、肾功能异常和休克等。需结合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作出综合性评价。
来源:根据《急性非创伤性胸痛生物标志物联合检测专家共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