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中华麻醉学杂志,,40(02):-.DOI:10./cma.j.issn.-..02.
非心脏手术后易发生心肌损伤,发生率较高[1],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有研究表明,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未发生心肌损伤的患者明显升高[2,3]。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本研究拟筛选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纳入年6月至年6月非心脏手术后直接转运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年龄18岁。本研究的回顾性队列是基于一项术后急性肾损伤研究,因此排除了行肾脏相关手术(肾脏切除术、肾脏部分切除术、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肾脏移植术)及终末期肾脏病需要长期透析的患者。
术后3d内发生血清cTnI浓度0.06μg/L诊断为心肌损伤[4]。所有患者按照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通过查询电子病历系统中的资料获得患者的围术期资料。收集的术前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肝脏及肾脏病变、是否存在脓*血症。术中资料主要包括:择期/急诊手术、手术类型、麻醉方式、手术及麻醉时间、血压、出血量、血红蛋白浓度、乳酸浓度和输注血制品情况。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共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有例患者检测到术后3d内血清cInI浓度0.06μg/L,心肌损伤发生率为15.7%。
与非心肌损伤组比较,心肌损伤组患者的急诊手术比率、脓*血症比率、术中低血压比率、出血量、血红蛋白浓度最低值、乳酸浓度最高值、输注血制品比率、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和术中情况各指标的比较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及术中乳酸浓度最高值为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非心脏手术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为15.7%。不同研究所涉及的人群和手术方式等都有差异,因此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针对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荟萃分析纳入了11篇文献,其发生率从6%到73%不等[5,6,7,8,9,10,11,12,13,14,15]。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入组例65岁的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检测hs-cTnT,术后2d内心肌损伤发生率为16%[3],与本研究结果相近。
本研究结果表明,急诊手术及术中乳酸浓度最高值是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与术前存在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变等无关。本研究中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与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急诊手术、脓*血症、术中乳酸浓度最高值、低血压、血红蛋白浓度最低值、输注血制品比率、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等。提示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机制与经典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存在差异,即与基础病变密切相关的冠脉斑块破裂血管堵塞很可能不是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发病的主要机制。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围术期心肌氧供需不平衡的相关因素。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此回顾性队列是基于一项急性肾损伤研究,因此将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和行肾脏相关手术的患者排除在外。由于肾功能衰竭与心肌损伤存在相关性[16],本研究除外终末期肾病患者可能导致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被低估。
综上所述,急诊手术及术中乳酸浓度最高值是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