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裂伤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李冬最好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
TUhjnbcbe - 2021/6/29 17:13:00

新民晚报人与健康

记者:唐晔专家:李冬(检验科)

采访笔记:我很想把将要落笔的这个标题写成“不想当运动员的厨子不是个好医生。”事实上,他之前是安徽省二级运动员,四岁练技巧,拿过全国亚*,省内冠*,他浑身是伤,几年前还能做凌空℃旋转,能做一字马,能做高难度倒立。很早独立生活,做的一桌十多道好菜,最拿手的绝技是红烧肉,红烧鸡。

事实上,现在他真的是一个医生,德国医学博士,医院检验科主任,副教授,副主任技师,博士生导师李冬,目前管理着一个近70人的团队,年业务量1.78亿,在全国检验医学专业的综合实力领先,年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室间和盲点质评多项次检测%合格,质控督察分,位列上海市第一名。

他的医学生涯是伴随中国的医学检验学科发展而成长的,“从医学检验专业到检验医学专业,从单纯提供数据到为临床提供建议和判断,从最初的3大常规到多项检测项目。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时代,很多新的发展连不是本科室的同行都不熟悉。而百姓只知道,验血,大便,小便。”

他坦言,科室有现在的规模和水平,得益于老主任万海英教授,“检验流程梳理,信息化科学管理,条形码专利,都是万主任打下的基础,尤其是预制条形码标签,她的独创,医院都在用这项成果。她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着一个科室,之前是ISO,现在是5S管理。”

他的科室检验分类很细,微生物,生化,免疫,分子诊断(基因检测),门诊组,急诊组,血库。他在基因检测和肿瘤检验上尤胜一筹。

他承认,在前人的里程碑上继续学科建设,梯队建设,“还有药物基因组等课题的临床应用,比如这个抗生素对某个病人是否适用,浓度多少最合适,都要有个精准的诊断。”

他有目标,“在检验医学领域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不过,很多改革做起来很难,改变习性和惯性异常痛苦,好在,我练过技巧,技巧的关键在于平衡,人的一辈子,也就是在各种位置中寻找到平衡,与全世界握手言和。

这是一个藏锋的医者,大隐于市,在我看来,他所谓最好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他的状态,有点像李宗盛早年的歌词,少了炫技,少了激烈,却有更多平铺直叙背后的智慧通达。

检验医学专业

“说起检验科,很多人并不清楚,上海人把检验科称为‘化验间’,大多数人理解的化验就是大小便检验、血液检验,病人来了之后扎手指,先验个血,小孩子一听要扎手指,哇地一声大哭,久而久之,检测科给大家的印象就是这个样子——医生开了化验单,过来做检查,等化验报告。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倡精准医学,这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发展。”李冬说。

在李冬读书那会,这个专业叫医学检验专业,现在叫检验医学专业,两个词语顺序颠倒了一下,意义差别就大了,据李冬介绍,以前的叫法侧重技术,现在是让检验成为现代医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检验科不光是给临床医生提供数据,还可以给医生提供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等阶段的指导性意见。

“以前大力发展临床药师,现在是大力发展检验医师,检验医师的要求是既懂医,又懂检验的数据结果,判断出数据和病人的症状是否相符,如果不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检验出来的数据高出正常值或低于正常值代表什么,对治疗有什么指导意义,这些不是一两个简单的技术员可以做的,所以需要更多专业的检验医师。”李冬如是表述。

李冬所在的医院的检验科检验项目有多项,“不是每个医生都知道每项检验数据代表什么。比如,根据某个基因的突变,碱基的缺失、转换等检测得到一些数据可以判断基因的变异对药物治疗的不同影响,提前预知病人的治疗情况。”

目前,医院检验科有69位医生,比临床科室还多,划分为7个专业组:微生物、生化、免疫、分子诊断(基因检测)、急诊、门诊、血库。在李冬看来,随着检测手段的发展,分组也在不断变化。“检验科,是给临床医生提供病人标本数值或阴阳性结果的部门,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的思维与决策。几乎每个科室都要用到实验室检验结果,都和检验科有交互往来。”

路不是自己选的,也可以走好

年,李冬出生在安徽蚌埠。

怎么也想不到,他曾经是专业级的技巧运动员出身。四岁时,李冬就被蚌埠市体校选中,送到了技巧训练队。“训练很苦,练不好老师会直接用竹鞭抽。”劈叉、倒立、空中转体、翻跟头,从四岁到初中,他练了十多年,是安徽省的二级运动员,“每年都要出去比赛,曾经在全国技巧比赛拿第二名,安徽省内的比赛经常拿第一名。”

学习因此荒废了,一个星期只有周三上午上文化课,“当时也没想到学业重要,师姐师兄们体校退役后,有的去汽车公司开车,有的到火柴厂做工人,家里人觉得,有一个出路也很好,就没有太多其他打算。”

14岁时,李冬明显感到身体的发展已到了上限。“我相信体育是需要天赋的,没有天赋是到达不了另一个高度的,于是就选择离开,重新读书。”14岁的年纪,他又回到小学重读六年级,升学考试时,好在之前拿过各种体育奖项算是特长生,才得以转入蚌埠一中,到了一所好学校才渐渐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李冬说,这十年运动员生涯,一段看似浪费了的时光,并不虚度。四岁的时候,他就独立了,自己洗衣做饭,“早上五点起,练两个小时后吃早饭,九点钟又开始练习,午饭后又是训练。身上有很多伤,骨折、骨裂、脚跟伤等,可是没觉得苦,即使很多同学中途就放弃了,而我从没这么想过,那十年培养了我的耐力和坚毅,受用一生。”

后来高考,他原本要报建筑专业,“叔叔是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建筑系毕业,对自己影响深远。”第一志愿报的是重庆建工学院,第二志愿是南京建工学院,第三志愿是蚌埠本地的学校,当时蚌埠只有安徽财贸学院和蚌埠医学院两所大学,因成绩不理想,被蚌埠医学院录取,报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又被安排到医学检验专业。他有些不情不愿,但是又别无他法。

“其实,我的高考分数在蚌埠医学院算高的,学校是按照择优原则把我选进医学检验专业。但是自己失落的不得了,就觉得是化验大小便的,还拜托亲戚找校领导调换专业,领导听了让我不要犯傻,说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后好分配,全国到处要人,属于稀缺人才。而蚌埠医学院虽说是三本院校,但有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是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的,同学们都戏称蚌埠医学院是二医下的蛋,而当时蚌埠医学院最好的专业,就是医学检验,是全国首批批准建立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的六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直到现在,上海、浙江、广东等检验界的很多医生都是蚌埠医学院出身。”李冬说。

就这样读了五年,五年里成绩还不错,各方面也没落下,五年大学之后,李冬说自己再也不想换专业了,这个专业不比临床医生贡献小,“是在心里给自己找平衡,就像当初练习平衡术一样,人生也是需要平衡技巧的。我了解平衡的技巧,遇到不开心,也会给自己找平衡,像在空中翻转时候把握那种平静和拿捏。身体上的苦总是吃得下的,以后的多年一直得益于此,乐观,不会去抱怨,刚开始不是自己选择的路,但是也可以把路走好。”

毕业后,李冬来到医院,至今未曾离开过。

苍天不负勤学人

李冬刚来医院的时候,医院的地位并不乐观,年的业务量每月才三十几万,年全年是1.78亿,来的时候只有20多个医生,现在有69位医生,当时只有血常规和大小便检测以及简单的生化、微生物之类检测,现在有多项检测项目,而他自己也从刚出学院的年轻医生变成了科室主任。

李冬说,科室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前主任万海英教授,“万主任与我同一年来到医院,医院,第一件事就是管理科室,把检验流程标准化,标本接受、项目输入、上机检测、审核、发报告,一整个程序梳理出来——之前是流程没有章法,每个专业各有一套,十分混乱,现在一下子清晰明朗。第二是信息化,万主任有一个专利,叫预置条形码标签,把标本的出错率几乎降到了零,也大大缩短了检验时间——之前要把信息人工一个个录入进去,现在每根标本管子上有个条形码,直接扫描就可以读取病人信息。她还引领大家通过了ISO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建立了质量管理和监督体系,跟着这个体系来工作,有章可依——体系里划分非常细,每个操作环节都有记录,有几百个表格。”李冬认为,万海英主任没有把检验当成一个小事来做,而是把检验科当成一个企业来经营。

李冬在科室的每个岗位都工作过,他想要提升自己。年考取了二医的硕士研究生,医院上海市血液研究所脱产学习,医院,做了科室的门急诊组长,负责血尿粪便三大常规等门急诊检验。

年,医院和德国马尔堡大学有了交流机会,李冬通过面试到了德国开始攻读博士,在呼吸内科专心做科研,“在德国呆了四年,从检验的操作工到了一个学科带头人,一套新的学科标准让我开了眼界,受到熏陶。比如药物浓度和基因检测,那里已经是常规检测,而国内大多数检验科还没开始。”

在李冬看来,药物浓度和基因检测应该作为临床常规检测。“都说抗生素不好,但是在一个剂量范围内是安全有效的。而药物多了对人体是有害的,在国外药物剂量会被严格控制,药物到体内有没有效果,没有效果是不是因为剂量不够或基因问题——医院的常规检测,而国内的相关发展缓慢。德国医学有一个严谨的思维体系,四年下来我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科研思维。”

在四年科研时间里,李冬主要做肿瘤方面的研究,在血液中抓取标志物——肿瘤的代谢物和分泌物和正常不同,根据检测标志物可以提前诊断出有没有肿瘤、后期的治疗有没有缓解。“目前肿瘤标志物已经普及运用在临床医学,是常规的检测手段。我一方面想研究发现一些新的肿瘤标志物。另一方面,尝试能不能找到一个新的治疗靶点,肿瘤在发生发展中是不是有一个或多个关键的基因在起作用,找到之后针对这些基因做一个靶向治疗。”

李冬说,这是立足自己的专业,作为检验科医生不能给病人手术,也不能给病人用药,就尽可能把更先进、更精准的检测结果提供给临床医生,让临床医生更早做出正确判断。

“在德国的四年是快乐的,那里是一个大学城,居民主要是大学教职工,有一种做梦的感觉——之前没有出过国,一看全是年轻的外国人,很兴奋,不可思议。”李冬说,他的人生有两个重要阶段,一是在血液所的三年,掌握了分子诊断和科研知识和技能,二是在德国的四年里,又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基础和临床科研实践上。“国外的导师认可个人发挥,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去做,不会急着要求出成果。遇到困难,比如说仪器上的需要,导师都会支持购买。”李冬的这位导师叫罗伯特,才40出头就是终身教授,喜欢慢跑、骑行,有自己的游艇,有四个孩子,年轻,很有活力。

在德国,李冬不是在宿舍,就在实验室,自己在厨房做饭,也练就了一手好手艺,他笑言,如果不做医生就做厨师了,如果有厨师本科的话,自己也要去考一个,“爱做菜的人,都爱生活。”

“口述实录唐晔:医院检验科的行业地位是怎样的呢?李冬:检验最重要的意义,是给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数值,数据是否准确,一方面是医生说了算,除此之外就是第三方管理机构,一个是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是上级质控管理单位,每年有室间质评和盲点调查,科室检测之后的数据提交上去,他们会做出成绩考核,年两次室间评和一次盲点调查,总共多项次的考察中,同济检测科的结果全部%合格,年底还进行了一次质量督查,检测科也是分,位列上海第一名。另一个是中国合格评定国家委员会,简称CNAS,进行的ISO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是国际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同济检验科作为医院第一批通过这个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可的检验科,成为医院的一张王牌。唐晔:现在科室有什么新的发展?李冬:医、教、研三者,万主任把医,主要是检验流程理顺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好了,加上信息化,打好了一个关键基础,我们是在这个基础上前进。而现在学科建设和科研是急需发展的,检验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份额不多,课时也不多,但带教老师少,平摊下来课时压力就大了。要进步就要有科研,在这方面,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我现在也开始招硕士生和博士生,逐渐要把检验科发展成一个医、教、研并重的上海市重点学科,不能做一个工匠。唐晔:很多医生虽然是做检验的,但是一辈子都不会真的爱上检验,你是真的喜欢吗?李冬:这就像结婚。平时没有感觉到妻子的重要,但是如果哪天吵架要失去的时候,才会感觉是非常爱她的,一旦要脱离,才明白自己舍不得,检验科就是这样喜欢上了。唐晔:为什么会选你做接班人?李冬:我年来到科室以后,医院宿舍,科里有任何事情随叫随到,和万主任一起做了大量的工作,可能是因为勤奋吧,受到了科室的重点培养。现在做了主任也是时常加班,做科研是没有下班时间的。唐晔:年的计划是什么?李冬:我现在是一个个临床科室去沟通,介绍检验科新开的项目。今年重点是药物基因组检测,是医疗方面的一个重要的事情,很多药物因人而异,病人这个药物适不适合用,用多少,其实是可以先通过测试基因来检测预知的。唐晔:有没有目前最想做的事情呢?李冬:现在检验科在学科建设和人员培养上,医院还有差距。目前只有我一个博士生,六个硕士生,十四个主管技师和医师,剩下四十个都是初级,对学科发展来说不利,有一个断层。但现在,医院很多科主任对检验科医教研发展都是赞赏的,我自己是年科室主任中评选出的优秀科主任,获得上海市五“十佳”提名奖人,院方也认可自己,但是在管理上需要更多的历练。我越来越体会到,要改变一个制度、一个习惯太不容易了,每个改革者都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会遭遇各种抵抗,这中间需要的技巧、智慧还不够——也许最好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但是,如果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责任在那里,路还是要走下去的。专家名片

李冬

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肿瘤发病与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分子标志物的筛查、各种分子遗传学诊断技术及ISO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任首届中国中西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第九届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上海市检验医学专委会临床生化专业组副组长。

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课题、1项局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NAS,Oncogene和Oncotarget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9篇SCI论著,同时发表中华系列期刊论文8篇,科研成果连续两年获得上海检验医学分会优秀青年科技成绩三等奖以及各级检验医学大会的优秀论文奖。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冬最好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