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是手法施与小儿,刺激穴位和经络,调节经气、阴阳、精气神,通过激活和调动小儿机体,由机体自身而不是药物去改善体内状态,达到脏腑间的阴阳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里我们介绍小儿推拿常见的21个穴位和手法,育婴员和爸爸妈妈们可以多学习了解一下。
小儿推拿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请深呼吸,接下来上干货!!
小儿推拿
21种手法
01
补脾经/消化系统疾病
操作方法
1、一手将患儿拇指屈曲,另一手循拇指桡侧缘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称补脾经。
2、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称清脾经。
3、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往返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
功效
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适应证
1、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
2、湿热熏蒸、皮肤发*、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
3、治疗脾胃不和导致的饮食停滞、胃脘痞闷、吞酸纳呆、呕吐腹泻等;
4、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可推补本穴。
注意事项
小儿脾胃薄弱,多用补泻,体壮邪实者方用清法。
02
顺运八卦/脾胃和呼吸系统疾病
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操作方法
用运法,医者以右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拇指,然后医者用拇指自乾宫起向坎宫施运至兑宫止为一变,叫做顺运内八卦或右运内八卦;如果从艮宫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运至震宫止,周而复始的旋运,称为逆运内八卦。
另外,在临床应用时还可根据具体的疾病和八卦各宫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在某个宫上进行顺或逆揉操作。
次数-次。
功效
顺运治寒,开胸膈,和五脏;逆运治热,降胃气,消宿食。
主治
咳嗽、痰喘、胸闷、呃逆、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症。
03
掐五指节/受到惊吓
功能作用
镇静安神,祛风化痰,通关窍。
定位
位于手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主治
惊燥不安,惊风抽搐,胸闷,痰喘,咳嗽,风痰,吐涎,腹痛,气血不畅,呼吸困难等。
操作方法
一般用掐法、揉法等。
掐法;用拇指甲掐3-5次,称掐五指节。
揉法:用拇、食指揉搓30-50次,称揉五指节。
捻法:用拇食指捏指节捻搓30次。可治扭挫伤引起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症。经常搓捻五指节有利于小儿智力发育,可用于小儿保健。
屈伸法:用拇食指捏拿指节作屈伸活动约3-5次。
04
揉涌泉/肾系病证
位置
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效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
05
捣小天心/清热镇惊
位置
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
作用
通全身经络,清心火,发汗祛邪,安神,止惊,促进睡眠等。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06
平肝清肺/呼吸道外感
07
顺时针摩腹/便秘,积食,内热
08
拿风池/感冒发汗、头痛、发热
09
退六腑/高热、凉血、解*
位置
前臂尺侧,从肘横纹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作用
凉血,止血,解*,退实火引起的发热,消炎,消肿,化热痰等。此穴性寒,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离心推3~10分钟。
10
捏挤大椎/感冒、发热
11
分手阴阳/调节阴阳平衡
位置
手掌根部,从小天心穴开始向两侧分推,为阴阳穴。只推向靠拇指大鱼际侧的为阳穴,只推向靠小指小鱼际侧的为阴穴。
作用
平衡阴阳,消积食,化痰,帮助消化等。分推阳穴适用于体内“寒大”者;分推阴穴适用于体内“火大”者。
手法
分推阴阳,用双手拇指指腹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操作2~5分钟。
①分推阳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大鱼际分推2~5分钟。
②分推阴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小鱼际分推2~5分钟。
12
清大肠/便秘、积食
位置
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
作用:止泻,清大肠热。
手法
来回推(清法)3~15分钟,用于有些肠热,但肠热不是很明显者;离心推(泻法)3~15分钟,用于肠热很明显者。
13
掐四缝穴/厌食、积食
14
揉肺俞/肺炎、咳嗽
15
下推七节骨/便秘、积食
16
拿肩井/感冒、惊风
17
分腹阴阳
腹泻、积食、便秘消化系统
18
横擦小横纹
干咳轻咳、咳嗽初起或将愈
位置
小横纹在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按摩手法
1、掐揉法: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本穴(可掐1次,揉3次),称掐揉小横纹。
2、推法:用拇指面逐个纵向上下来回推本穴,或使患儿四指并拢,横向来回推本穴,称推小横纹。
次数
掐揉:3~5次。
纵推:30~50次。
横推:~次。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主要用于脾胃热结、退热,消胀,散结、口疮、唇裂、烦躁等症。
19
揉板门
通三焦,清虚热实热
治上吐下泻、脘腹痛
揉板门,板门为脾胃之门,可以通三焦,清虚热实热,治上吐下泻、脘腹痛。
20
揉足三里/脾胃疾病
位置
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21
清天河水/低烧,心经有热
位置
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呈一直线。
作用
泻心火,安神,除烦,利尿,化热痰,退心火引起的发热等。此穴性凉,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
向心推,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10分钟。
不适用情况
①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②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等患者不宜推拿。
③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④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⑤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
小儿疾病的病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会影响疾病的愈后转归,故推拿疗法应由专业人员执行,且必要时需配合内治法协同治疗。
附:养子十法
下面我们看看著名的养子十法,里面有几点,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极有现实意义。
(一)要背暖
肺腧在后背,受凉之后特别容易引起小儿咳、嗽、喘、呕,故宜温暖。
(二)要肚暖
肚无热肚,就是多热的肚子都不算热。胃为水谷之海。冷则物不腐化,《*帝内经》说:胃热则消谷,所以要肚暖。
(三)要足暖
(四)要头凉
头无凉头,就是多凉的头都不算凉。
(五)要心胸凉
心胸如果热,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掣,所以心胸宜凉。
(六)勿令忽见非常之物
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鸡鸣犬吠,或见牛马等兽,或嬉戏惊触,或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乘虚,则精神中散故也。
这一点要特别拿出来说明一下,小儿的多发病中,惊吓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却经常被忽略的因素。而在中医领域,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因为中医强调“恐伤肾”。今天的世界,产生惊吓的因素比古代多出何止十倍?而且很多人喜欢用新奇玩具吓唬孩子,往往孩子哇哇大哭,大人哈哈大笑,这纯属作孽。
游乐设施也是这样,商家为了赢利,往往光怪陆离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应该记住,我们的初衷是为了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不是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心,我们认为好玩的,孩子未必喜欢,甚至会讨厌、恐惧。
(七)脾胃要温
关于脾胃,已经说的够多了,这里只贴陈先生的一句话,送给经常纵容孩子吃冷饮的父母:温则固养元阳,冷则败伤真气,是以脾土宜温,不可不知也。
(八)儿啼未定勿便饮乳
儿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奶,与冷气蕴搐于腹内,久而不散,伤儿脾胃。轻则呕奶,粪青,重则腹胀肚鸣,气逆涎潮,以致难愈。
其实,不只是初生小儿,大一点的孩子也是这样。我们仔细观察孩子,因为饥饿啼哭,和因为其它原因啼哭,身体状态是全然不同的。因饥饿啼哭,大多是一种目的是索取的哼哼唧唧,而有的啼哭,甚至可能是孩子的一种锻炼方式。孩子在激烈啼哭时,身体状态处于向外开放状态,忽然哺乳,特别容易气逆。就连大哭之后的抽动状态也不宜饮食。
(九)勿服轻朱
这是古人去胎*的方法,现在基本不用了。
(十)宜少洗浴
前面提到少洗澡,这里再次强调,并且给出了详细的原因:
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譬如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今婴孩称为芽儿故也。一周之内,切不可频频洗浴,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身生赤游丹*,俗谓之赤流,片片如胭脂涂染,皆肿而壮热。若*入腹者,则腹胀硬气,以致杀儿,此因洗浴而得也。
若肌肉宽缓,腠理开泄,包裹失宜,复为风邪所乘,而身生白流,皆肿而壮热也,或增寒壮热,鼻塞脑闷,或上气痰喘,咳嗽吐逆,种种之疾皆因洗浴脱着而得也。为儿父母宜鉴之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或者湿热熏蒸,致使邪气内陷,或者腠理开泄,风寒直入,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健康方面的严重隐患。
图文综合整理自网络,仅作交流、学习之用,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官方报名倬云教育--学习,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进一步获取行业最新资讯
欢迎来电--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