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裂伤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凡此过往,铭记于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
TUhjnbcbe - 2021/4/19 18:10:00

七九二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问态度

……

READON引言

这篇讲述某一瞬间成长的文字,采医院突如其来的疫情闭环管理之前,说的是一群身穿白袍的年轻人的成长,他们代表了一个青年医生的群像,是常态。

其实,在每一处病魔肆虐之地,在每一刻病人需要帮助之时,都有那么一群人在竭尽全力地治病,救人。和资历极高,德高望重的前辈们一样,这一群年轻而富有能量的医生们,也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亮,以全新的姿态向时代展现青春的色彩,成长乃至成熟的力量。来自医院的几位年轻医生,都讲述了自己行医之路上的一个瞬间,或是千钧一发的地铁抢救,或是无私奉献的细胞捐献,或是饱含关切的临床日常。因年轻而对世间常怀热爱,缘青春而对从医充满激情,正因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许多蓬勃怒放的生命花朵,免于猝然凋谢。并未惊异于风暴的力量,你已经目睹了他们的成长,这样的歌词,可以献给和他们一样,每一位在坎坷医路上如夸父逐日一般前行的年轻人:我的内在生命于是更响亮地重新吼起来,宛如登上更辽阔的河岸。万物与我愈益亲近,图像愈益鲜明。我感到自己更加属意未名境界。我凭感官鸟攀,从橡树飞上多风的云间,我觉得如足踏鱼背,没入池波映取的青天。

口述实录

人命关天,义不容辞

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这件事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可还有人在提起,令这位年轻的住院医师心中一阵温暖。年11月17日,如往常一般,冯明陶作为第一助手,完成了一台脑转移瘤病人的手术,跟随上级医生查完房,做完例行的工作后,他搭乘了下班的地铁。七点左右的地铁六号线,和往常一样拥挤,冯明陶背着双肩包,拉着扶手,站在人群中,他的脑海中还在过着今天手术的场景,这是他的习惯,作为神经外科的住院医生,他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复盘,再复盘。在地铁六号线即将驶入北洋泾路站台时,随着这截车厢内乘客的惊呼,一个三十五岁左右的男子突然倒地抽搐不止,惊慌的人群立刻闪出一条通道,有人呼喊有没有医生,有人呼喊快去按车厢里的紧急按钮。冯明陶离这位男子不远,看的真真切切。作为神经外科的医生,冯明陶凭借临床经验,已经判断出这极有可能是一名癫痫发作的患者,但是导致患者癫痫发作的原因并不清楚,心里有了底之后,他冲上前准备救治。“当时情况一片混乱,大家七嘴八舌,最后还是选择了较为保险的做法:等地铁到达下一站把患者扶出去做进一步处理。车到站了,我蹲下身去扶,没有想到的是,患者身躯沉重,我一个人没办法扶起这个比自己壮实得多的成年男性,幸好有一位年轻人伸出援手,和我一道把患者扶出车厢,扶到站台座椅上。”从癫痫发作,到被扶到站台,中间大概间隔了三分钟,冯明陶发现,患者的癫痫症状已经有所缓解,抽搐的频率降低了不少,但意识仍然不太清醒。“我告诉施以援手的热心的年轻人,赶紧拨打病人手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电话,通知病人的亲属朋友。”此时,患者的意识尚未清醒,出现了脱衣谵妄的精神症状。面对癫痫急性发作期,没有药物的情况下并不能强行制止病人的行为,地铁站前来援助的工作人员也手足无措。于是,亮明身份的冯明陶向工作人员强调,大家需要做的就是给病人保持安全的环境,不要因为手脚抽搐而受伤,同时保持气道通畅,确保不会有分泌物、呕吐物堵住气管影响到呼吸。面对患者重复刻板动作的行为,冯明陶反复与他沟通,使他能够理解指令,让他盖上毛衣,安静地坐下。在情况逐渐平稳后,他开始按照步骤进行神经系统的查体,这是冯明陶每天要做的事,轻车熟路。“我先问了他一些简单问题,比如姓名,工作单位,他都能回答出来。过了三四分钟,他的意识逐渐清醒。在我和站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情况基本上稳定了,患者穿上了自己的衣服。”危险的癫痫发作期渡过后,冯明陶松了一口气。他与前来协助的地铁民警沟通,让他们及时送病人就医,因为癫痫可能会再次发作,随即便离开了。在他看来,这件事的处理还算妥当,对于一位年轻医生来说,他对今天的表现是满意的。“这是很平常的事,我是一名医生。更何况,这是我的专业,我没有理由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本来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过去,当时并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只是后来和科室一位教授聊起癫痫发病原因时顺口说漏了嘴,这件事在医疗群中散播开来。冯明陶说,有点尴尬,至于有人今天还在问他,那天是否慌张,他想了想说,不会,当时也没有想其他的,就想着这个人该如何救治,这也是一位医生的职业本能,人命关天,义不容辞。

面对面

唐晔:为什么要选择神经外科?

冯明陶:其实,在我大二的时候有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机缘巧合医院的神经外科,实习的那段时间,第一次见到了一台神经外科的手术,是给一个17岁因车祸致头皮裂伤的孩子进行微创缝合,那是我第一次能够进入手术室,虽然就在一边站着观摩,但触动很大,觉得在脑袋上完成一台手术非常有成就感。

唐晔:走出校园到现在的领域和阶段,内心有什么感受?

冯明陶:我在读书的时候,教授们就说过,外科医生有很重要的八个字叫“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这八个字的理解是越来越深刻的。神经外科的手术,如同在钢丝上跳舞,不容任何一点过失,因此考验医生的是,胆大心细,在基本功绝对扎实的情况下,敢于打硬仗,我们科室许多高年资医生都是这样的,我很佩服他们遇险不慌,胸有成竹的样子,希望若干年之后,我也能运刀自如,从容不迫。

唐晔:您觉得,怎么做好一个住院医生?

冯明陶:最重要的是责任心,要发自心底的对患者负责,想把病人管理好。当然,专业知识是关键,一些专业问题例如引流管的高度、引流量的控制、病人用餐的时间等等,都需要考虑全面。

唐晔:有没有什么让您对从医这件事,深有感触?

冯明陶:在研究生期间,我们有一个很常见的操作叫腰椎穿刺,我给一个病人做了三天,第三天做完以后,他问我,冯医生明天还是你做吗?我说,明天我有别的安排,由其他医生给你做穿刺,病人就不说话了,流露出失望的表情。我就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你耐心体贴技术好,我信任你,还是希望由你来做。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这是我第一次从患者口中读出了信任,就像一束光一样,让我幸福很长一段时间。

唐晔:作为年轻医生,有没有设想过自己的未来?

冯明陶:我在研究生时认识的一位老师,他的格局非常大。那时候,他刚刚从美国交流回来,在与我的闲聊中谈到,他的梦想是改变世界。他举了一个例子,现在做脑血管造影用的是西门子的机器,而当初造出这台机器的科学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会改变医疗世界。这番话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你无意中做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会改变很多的人。

◆◆◆◆◆

我能感受到患者之痛

王一休肝胆外科在读博士研究生年1月11日,对王一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这一天,他在济南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这些干细胞可以用来挽救1名白血病儿童的生命。他对《澎湃新闻》记者说,一想到我身上的干细胞可以帮助素未谋面的小朋友,我就很兴奋,那个女孩将来一定会健康成长,我知道她会拉小提琴,我希望若干年后,她可以演奏出美丽的生命乐章。就在王一休抵达济南的一周前,他已经听说了这次干细胞成功匹配的是一个小女孩丹丹(化名),这是一个患有白血病的女孩子。“我又可以和爸爸妈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快快乐乐地学习了,我又可以拉我心爱的小提琴了。”在这封丹丹寄给王一休的手写信中,有着溢出文字的感激与对未来的期望。限于无偿捐献的双盲规则,王一休并不知道自己捐献的造血干细胞,会拯救的是一个怎样的患者,但收到了这样一封真挚动人的信件,他的内心不禁激动起来。王一休是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毕业,从本科时,王一休就参加了学校献血服务志愿队,年加入中华骨髓库,年获得山东省献血爱心大学生称号,年,医院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这些年来,他的公益步伐从未停歇。在年5月收到造血干细胞成功匹配的消息后,心中无限惊喜。“当时就觉得,不论是对我,还是对等待匹配的患者,都是命运的眷顾。”作为医学生的王一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早有认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方法,在前期的化验检查配型之后,注射集落刺激因子,让造血干细胞释放到血里,然后抽外周血,把造血干细胞取出来,之后回输其余的部分。期间对症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据我所知,不良反应主要是注射集落刺激因子和之后抽血回输过程中的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但这些不良反应都是短期的。我一点都没有犹豫,因为在另一头,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命运和希望,这个事情值得去做。”年1月5日,安排好工作生活的细节后,王一休坐上了从上海出发前往济南的列车。“当时恰逢济南70年不遇的大降温,零下18度的天气,忽然有了一种壮士出征之感。”到达济南后,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陪同王一休安排好了住院计划。1月6日进行抽血化验,签署采集同意书;1月7日至11日注射动员剂——目前的造血干细胞采集是采用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由于外周血中本身干细胞比较少,因此在采集前需要注射药物动员,每天的早晨七点二十和晚上七点共两次。在注射动员剂期间,王一休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腰酸、臀部痛、流汗等。“都是正常现象,这些轻微的反应在生命面前是不值一提的。事实上,在这周进行复查的时候,白细胞的指标也成功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了。”1月11日,王一休完成了采集,结束了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历程,他的心里只有完成心愿的满足,希望小女孩能快点康复。“以自己的能力去挽救他人的生命,是极具魅力的一件事,这也是我走上无偿捐献道路的原因。”王一休说道。面对面唐晔:说说您的从医之路?王一休:我是年出生在山东枣庄,学医是高中时候定下的目标,救死扶伤,可以挽救别人生命,本身就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情。年,我考入山东大学医学院本科,年9月入学医院读博,我喜欢我的专业,肝脏外科。老师、师兄、师姐都很照顾我,言传身教,我学会了很多肝脏外科的手术技能和知识。科室氛围很和谐,就像大家庭一样。唐晔:这次捐献干细胞,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王一休:其实,我能感受到那个小女孩之前每天经历的痛苦。我的导师王鲁教授一直对我们说,对患者好一些——医生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都是唯一的,甚至可能就只有这一次机会见面。这一次的经历弥足珍贵,我仅仅是捐献了一次造血干细胞,但是对那个家庭,对那个女孩子来说,冥冥中我也成了那个唯一和希望。我也希望更多人能够加入中华骨髓库,这一个举动就可以帮助一个家庭。唐晔:对一休这个名字,您有什么想说的吗?王一休:聪明和快乐,我想是每个人都希望的(笑)。唐晔:,对自己有没有期待?王一休:健健康康,希望临床知识能更进一步,进实验室后实验顺利,早日发文章。唐晔:希望十年后,成为怎样的自己?王一休:希望能够熟练掌握肝脏外科的手术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肝脏外科医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双手,帮助更多的生命。

◆◆◆◆◆

打开心扉,让阳光射穿阴霾

叶双妇科副主任医师叶双说起话来,很干脆,也有点急。约好的时间,她因为忙着和患者术前谈话,耽搁了两分钟,她为这迟到的两分钟说着抱歉。“焦虑,普遍都有些焦虑。所以,走进她们的内心,取得信任,帮助她们缓解焦虑,非常重要。”在妇科,叶双遇到的,大都是肿瘤晚期的患者,往往有着极不稳定的情绪,叶双坦言,在医患沟通中最为棘手的,便是碰到这些病情严重且内心焦虑的患者。“坦率说,有时候我真的束手无策,但是走过来了,你会发现,正是那些患者点燃了我的激情,激发了我的成长,我甚至觉得,她们是在渡我。”在叶双要讲的故事里,最难以释怀的是那位六十来岁的老年妇女,一位退休后仍在自己创业的成功女性。“她看起来很忧郁,疾病打垮了她,住在病房里沉默寡言,也不与我们沟通。”患者的情况不容乐观,接受了长达10小时的卵巢癌手术后,在ICU观察了两天,回到病房后,由于胃肠动力不足,常常感到不适,一周都没睡安稳。在叶双安排了心理疏导与服用安眠药后,情况仍没有明显好转,整日颦眉促额,对医护人员的关心不发一言。面对封闭内心的老人,叶双就是一团火,也像是撞上了冰峰。然而,医患关系的破冰,源于一次检查的陪同。“那次胃肠道造影检查,本来不必是我陪同检查,但是,见到她的身上插满管子,行动非常不便,而且我也想自己去看看造影结果诊断病变,我一闪念之间,主动提出陪她去检查。”事实上,整个陪同检查并无异常,再正常不过了,但就是这一次简单的陪伴,却使得老人对叶双真正敞开心扉。“你是一个好医生,谢谢你。这是在回病房的路上,老人对我说的,说的很轻,但是很清晰,我忽然觉得,冰峰开始融化了。说实话,她是我负责的16张床位上最重的一个患者,对她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凡此过往,铭记于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