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Jasper道歉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名,无数网友点赞应采儿教子有方。
应采儿的一段话,随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和抗压教育的讨论。她说:
“我觉得抗压性很重要。因为现在的小孩子童年都过得很好。我就很害怕你们将来碰到一点点事情,就先‘爆炸’。
这个事情可能不至于摧毁你,但是你先把你自己摧毁了。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压力。
希望你会碰到一些挫折,然后你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你才会知道,这个事情过了,原来就是这样子。
而不是说,‘天哪,我该怎么办?’‘我做不到’‘我受不了’之类的。”
几年前,根基针对抗压这个问题,采访过亲子教育专家刘亦文。以下是访谈内容。
刘亦文:
国际全人教育发展中心副总裁,美百奥拉大学教育硕士,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
对于孩子们面临的种种压力,刘亦文讲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
她的三个儿子都曾学琴,并且每年参加比赛。
赛场上,刘亦文观察到许多家长比孩子还紧张,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不停地催促孩子“再练一下吧!”
如果孩子没得到理想的名次,家长们更加焦虑,忙着打听得到好名次的孩子他们的老师是谁,能不能教自己的孩子?
这些得失心很强的父母,无意中给孩子带来许多困惑与压力,甚至与他们一生相伴。
“有不少成年人现在还会做这样的梦,”刘亦文笑着说,“就是进考场忘了带准考证!惊了一身冷汗醒来……”
压力来自焦虑,源于对某事的不确定状态,当人们对越多事情不确定,就会越感紧张焦虑。
比如,一个刚转到新学校的孩子,他会不停地问:“我的好朋友会不会来?老师会不会喜欢我?作业会不会很多?”
这些担忧导致压力,父母应该及早察觉,以免导致压力不停积累,最终孩子可能会承受不住被压跨。
“人心忧虑,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欢乐”。
刘亦文说,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就是培养他面对一件或多件冲击性事件时的承受能力。
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尤其是被父母接纳时,他的压力会减少,若有人分担,就会释放很多压力。
所以,父母不要总是催促孩子这样那样,而是要努力成为孩子的鼓励帮助者,和孩子共同成长。
“家是培养孩子抗压能力的地方,不是制造压力的地方。”
刘亦文感慨地说,“家应该是这样,孩子在外面累了,回到家可以休息,在家里不用争夺爱和肯定。”
01
看清孩子面临的压力
“孩子年幼时,父母训练他洗袜子,刚开始孩子兴趣高,再后来就不想洗了。”
刘亦文举例说,“这时如果父母给孩子一点点压力,让他坚持做完,他不会承受不了,还会因此产生自信。”
孩子需要适当的挑战,父母也需要鼓励孩子不轻易放弃,不是为了成绩表现,而是努力尽本分。
适度的压力,可以启动孩子的机智;完全没有压力,孩子会觉得很无聊。
“总之,压力适当,表现最高;超出能力,带来焦虑。”
适度压力、良性竞争可以扩展孩子的世界观,让孩子认识到世界不只我一个,别人不是为我而生,我需要和别人连接。
负面压力包括:恶性竞争、自负或自卑、对大环境畏惧。
孩子的压力可能来自外在原因,比如学业上的困难、时间管理上的困难、交友的困难、特殊事件的困扰、过量的工作要求和父母不切实际的希望。
刘亦文举了一个友人的例子,她的女儿特别乖,一回家就做作业,但她老在书桌前,老也做不完。
“这样的孩子生活以爸妈为中心,不能掌握自己的时间,认为只要在做爸妈叫做的事就行了。她随时处于待命状态,父母一叫就去做另一件事,不叫就维持原状。”
对于特殊事件,刘亦文指出最困扰孩子的莫过于家庭事件。
有的父母吵架时把孩子拉到自己身边,数落对方的不是,这样的情况孩子没法处理,超出他的负荷。
不同年龄的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同。
5岁以下的孩子能同时处理的资讯数量平均为2件,5-14岁孩子平均为5件,14岁以上平均7件。
刘亦文讲到自己以前陪儿子练琴时,除了打断他“不对,老师讲的是这样”,还会不停地说下去:“现在我可以提醒你,可是以后都要靠你自己,我不可能总是陪着你……”
一次,儿子停下来转过身看着妈妈乐了,他过了一会儿说:“妈妈,说下去,正好我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
所以,刘亦文告诫父母不要对孩子搞疲劳轰炸,要保证孩子的休息时间。
02
为孩子解压
“当你七八岁的孩子突然尿床,你千万别惊慌,要觉察他情绪上的变化并给予接纳。你要成为孩子信任的对象,冷静地寻找他压力的来源,帮助他找到适合的解压方法。”
刘亦文认为适当的解压方法应该是健康的,而且是孩子自己喜欢的,不是单方面由父母提供的。
有些孩子在休息时间喜欢做的事情,后来成为他的专业,当孩子做自己可支配的事情时,他的抗压能力会增强。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采取预防措施,减轻下次压力的负荷。
刘亦文的三儿子不擅对人说No,在他上高中时的一天晚上,突然大哭不止。
好不容易等他安静下来,妈妈问他“发生了什么?”
他说“我明天有一个论文要交,星期六要参加考试,可我还答应帮人家拍个短片。现在,我发现我一件事都做不了!”
刘亦文说,此时父母能做的,就是肯定他,“你很愿意帮助别人”;跟他说“没关系”,“如果你做不到我们可以理解”;帮助他分析“现在可以做些什么”,而不是完全放弃。
这样的事情还出现过一次,是在孩子大学毕业后面临拍片的压力,突然他体温升高,呕吐,走路不稳。
妈妈让他躺在沙发上,帮他擦汗,抚摸他的头发。
孩子的身体慢慢稳定下来,他说:“妈妈,我没事了。”
原来,妈妈抚摸他头发的动作,让他回想起小时候妈妈帮他洗头,这使他得到安慰,压力也得到释放。
帮孩子解除压力也要分个优先次序
当你面临很多事情需要解决时,你只能选择其中重要的、可改变的先入手,而那些不太重要又很难改变的,可以往后放一放。
刘亦文帮助三儿子缓解压力的方法,不是让他什么都不要做了,而是让他评估一下:考试的时间已经定了,又一定要参加,是不是先预备这件事?写论文、帮别人拍片是不是可以往后推一推?
所以,当孩子面临压力时,父母所能做的,就是了解孩子忧虑之所在,帮他分担压力,理智评估重点,处理要有弹性。
父母要告诉孩子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不重要又难以改变的,可以放过一马。
“有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平静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父母要帮助孩子有智慧地分辨。”刘亦文这样说。
03
培养孩子抗压能力
培养孩子抗压的能力,就要培养他们多去了解不同的环境,主动参与服务别人,尊重别人的需要。
这些能力相对于读死书,更能使孩子勇于承担生活中的压力。
刘亦文的三个儿子,曾去美国被飓风破坏严重的地区帮助拆建房子,在团体配合当中学习如何与人互动;
他们也常去贫困地区支教,临行前父母会帮助他们学习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文化、尊重当地人们的习惯,这样的锻炼使孩子们逐渐能主动地去面对陌生环境和人群可能造成的压力。
“有一次,孩子们得知印度有雏妓的现象,美金可以帮助一个雏妓回家,他们就制定了一个计划:当年要救个印度雏妓回家。于是他们开始积极行动起来,用帮人洗车等方式筹款,年底他们的目标实现了,孩子们都非常高兴。”
#父母可以从七个方面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
1.帮助孩子了解并承认自己的优势和弱势;
2.培养孩子弹性思考的能力;
3.训练孩子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让孩子明白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用较短时间达到好的效果,会增强孩子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孩子的掌控能力;
4.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5.尊重孩子的兴趣;
6.坚固的信仰可以帮助孩子勇敢面对生活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难题;
7.培养孩子进行健康有益的休闲活动。
其中,刘亦文着重讲到弹性思考能力。
弹性思考相对于命令法和思维僵化,也要逆向思考能力。
就是父母要帮助孩子转换眼光,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有时需要暂时放下。
在冲突解决中,弹性思考可以帮助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
比如:两个小朋友发生争吵时,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如果你是他,会怎样想?”
如果你的孩子缺乏弹性思考能力,父母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来逐步培养孩子的这一能力。
接纳鼓励孩子的不同想法,训练他多观察多思考同一事情有没有多种解决方案。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过于焦虑,接纳孩子的现状,虽然你不知道这样的状况还会有多久,但仍然要按照孩子的时间,他可能到一定的年龄就会有突破,父母不可能勉强孩子趋于成熟。
“有一个3岁的男孩,系鞋带非要用自己的方式,有时时间来不及了,妈妈帮他系好,他也要拆开重新系。”
刘亦文讲完这样一个例子后说:“妈妈对此有必要焦虑吗?其实,妈妈只要有意地带他多看看别人怎么系鞋带,随着他成长总有一天不会再纠结于系鞋带这个问题。”
“爱是恒久忍耐,”刘亦文认为,“冲突并非不好,压力并非不好,接受冲突和压力的存在,承认我们对很多事情都像瞎子摸象一样看不完全,我们也不需要事事都完美。
父母这样的态度会影响到孩子,或许可以帮助他逐渐摆脱压力的阴影。”
推荐阅读:
点击“在看”
MCS-使命·品格·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