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创新英雄
“治愈早期肺癌,比治好感冒还快。”关于肺癌治疗,何建行的这句名言在业界流传甚广。在胸外科领域耕耘了30多年,他如今除了拥有广州医院院长的头衔,还是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肺癌方向的带头人,在业内享有“刀神”的美誉。他独创的全链条的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手术体系,让病人术后4小时可下床运动、进食,术后3天可出院。
年轻时就经常被老教授们评价为喜欢异想天开的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各种“异想天开”的创新尝试。他说他的每一次“异想天开”,灵感都源自病人病情的需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蓉芳
通讯员韩文青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
专题统筹:刘文亮、汤新颖
何建行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广州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及肿瘤科、移植科学术带头人,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肺癌方向的带头人。广东省医学会胸外分会主委、广东胸部学会会长。
擅长领域
肺部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复杂胸部外科手术治疗、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微创伤胸外科、胸部器官移植
将微创用于肺癌手术?老教授笑他异想天开
广医一院胸外科医生办公室的陈设非常简单:一台电脑,一张大条桌,一个挂在墙上的巨大显示屏。每天早上,何建行都会和他的团队坐在桌前,边“看片”边讨论病人的手术方案。年轻成员通常会很紧张,因为怕“师父”批自己“脑子转得太慢”。“脑子转得超快”的何建行喜欢创新,他说,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改变别人的理念。“一项创新最初往往会遭到来自90%以上人的反对”。
年,何建行开始研究用胸腔镜做微创手术。尽管当时他做“大开刀”手术已熟练到切掉一根肋骨不用一分钟,但他一直觉得切掉病人肋骨太可惜。而微创手术不用切病人肋骨,所以他想尝试。当时,无论是同事还是同行,都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至今仍记得当年请一位香港教授示范用胸腔镜做肺大疱微创手术的情形。当时准备了七个肺大疱病人。教授当场示范了两例。剩下五个病人,教授认为很难做微创,因而留给他做“大开刀”手术。教授走了后,何建行决定自己摸索。摸索几天后,他决定给五个病人做微创手术。结果,五个病人全都被他用胸腔镜“拿下”。
他又想:为何不把这种微创手术用在肺癌手术上呢?当时,肺癌治疗的肺叶切除手术,通常只有教授才敢做。而何建行那时还只是一个主治医生。果然,一个老教授一听他的想法便“嚷”了起来:“年轻人啊,异想天开!想做肺叶切除,还说不用开刀,简直是在做梦!”
但何建行不想放弃这个“梦”,每天下午他都和几个同事扛着那个借来的机器回实验室,在实验动物身上反复演练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两个月后,时机成熟,他选择了一位75岁的肺癌病人进行手术。结果,他又成功了。
就这样,何建行和他的团队成了全球率先将微创手术用于肺癌治疗的几个团队之一。直到10年之后的年,这种如今已普及并被极力推荐的手术方法才开始被业界认可和接受。
做肺癌手术不插管?同行说他“哗众取宠”
经过20多年的探索,何建行已建立起一个全链条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手术体系。
“通过微创手术,我们成功解决了刀口疼痛问题。”何建行说,但他又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手术时间短了但麻醉时间仍然很长,导致病人恢复慢;二是手术刀口虽然不痛了,但各种引流管仍然留在病人身体里,导致病人术后仍揪心牵肺地痛。
何建行分析,比如肺部手术,以前通常采用全身麻醉,需使用肌松药,患者全身肌肉都完全处于松弛状态。一“麻”下去,肌肉、膀胱、肠都动不了,病人即使清醒了,也不能马上恢复行走、进食。
年,何建行研究出了“高选择自主呼吸”麻醉方法。“手术做哪个部位,就‘麻’哪个部位。”他说,因为不用“全麻”,也就不再需要使用肌松药,这样能有效降低药物带来的副作用,术后恢复时间也大为缩短。
何建行很快又提出了“无插管”微创手术的理念。“然而,在当时是一片反对声,甚至有外科的、麻醉科的同行‘骂’我们‘哗众取宠’,置病人危险于不顾……”何建行坦言。就在那一年,何建行团队成功开展了“自主呼吸麻醉下微创胸外科手术”。之前的“反对者”在看到手术效果后都赞叹不已。
“比如肺癌手术,病人在手术中气管不插管,手术后也不留胸管和导尿管,不仅减轻了病人术后的疼痛与不适,也降低了感染的概率。”他说,病人在4小时内就可进食和行走,三天就可以出院,有的患者甚至手术当天就可出院。
为了向全世界推荐这一手术理念,年12月7日,何建行的团队在广医一院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无插管”胸外科微创手术培训班,让来自国内外的多位胸外科专家现场观摩的同时,还通过网络面向全球胸外科医生进行直播。
正如何建行所料,他的“无插管”手术理念得到了业内的认可。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丹麦、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胸外科专家纷纷前来“取经”。医院的胸外科专家在现场观摩后,回去即组织了院内大讨论,一个月内就开展了这一技术。
创新感言
在医学创新上,异想天开真的非常重要。在成功将微创用于肺癌切除手术之后,我就想,那用微创来做胸腺手术行不行呢?做了微创胸腺手术之后,我又想,用来做食管癌手术行不行呢……最终,我将这些“异想天开”都一一付诸实践了。
当然,这种异想天开并非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要有科学依据。我的每一次“异想天开”,灵感都源自病人病情的需要。任何基于解决病人需求的医学创新,在战略上都要敢于异想天开,但在战术上一定要小心谨慎。
有一次,我在德国的街头看到一个玩足球的年轻人秀球技,无论他做什么动作,球都不会掉下来,这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我就想,他一定是对“球性”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才可以玩得这样游刃有余。其实,外科医生也一样,只有对人体的病理状态和正常的生理状态有了深刻的认识,才可能游刃有余地用好手里的这把手术刀,也才可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技术创新。
链接
年,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积累过万件成功案例,并总结形成“因人因症而治”,覆盖术前麻醉、术中切除、术后预后的全链条式肺癌个体化微创手术体系;
年,发明一系列适合中国人的微创肺癌手术器械,获得多项专利;
年,探索自主呼吸麻醉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大大缩短,让胸外科手术进化为日间手术;
年,提出“无插管”微创手术理念,手术时不插气管插管、术后不放胸部引流管、不使用尿管,让部分患者可以在手术当天出院;
年,成功完成难度最高的全腔镜下气管肿物切除及重建;同年,研发出国际首个裸眼3D显示系统,手术医生只需佩戴一个微型发射装置,便可以获得3D显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