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裂伤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打呼噜不是睡得香,这几种情况可能是疾病信 [复制链接]

1#

原创知妹腾讯医典她知

你自己或者身边人有打呼噜的吗?

是咕噜咕噜泡泡式?

是哼唧哼唧猪叫式?

还是滋啦滋啦电钻式?

更可怕的是这种:打着打着停了式……

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别一笑了之,掉以轻心,呼噜还有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1.打呼噜,不代表睡得香

打呼噜的人看似睡得香,其实经常可能因为打呼噜而“憋”醒。

这是因为,睡觉时我们软腭和舌部肌肉需要放松,一松弛下来,就会让气道变得很窄。

而当气流通过狭窄的气道时,就像风从狭窄的小巷呼啸而过,产生震动的涡流,这种震动的声音就是呼噜声。

所以肌肉越松弛,把气道这条“路”堵得越窄,就越容易打呼噜。

当气道更狭窄后,就会出现完全塌陷和闭锁的情况,表现为时而打呼噜声音大,时而突然没声音,没声音时就是短暂的呼吸暂停。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打呼噜将自己“憋”醒。

2.打呼噜时,有这几个特点要警惕!

如果是喝了酒或者白天太累,偶尔打一打呼噜,这是很正常的。

但若经常出现以下症状,要格外当心。

被自己的呼噜吓醒;

睡觉时觉得憋气;

醒来后口干、头痛;

白天困倦、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

这些情况的出现,很可能代表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医院进行呼吸睡眠监测。

这种病可能导致呼吸暂停、低通气、血氧饱和度下降及睡眠结构紊乱。

它不仅会让我们缺氧,影响我们的睡眠和生活质量,还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甚至猝死等多系统损害有关。

比如,约50%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有严重的心律紊乱,心律失常概率比正常人高出了1.8-3.4倍[1]。

这种病还会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或脑卒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危险[2]。

所以打呼噜不是小毛病,一定要引起重视。

1.绝经后的女性

孕酮和雌激素对上呼吸道扩张肌活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避免睡眠时呼吸道发生拥堵。

但当女性绝经后,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就会更容易打呼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病率也会上升。

2.喜欢睡觉仰卧的人

仰卧时,舌后区塌陷,也就是舌头向后坠,会堵住一部分的舌后气道,使气道变窄,更容易打呼。

3.习惯用嘴呼吸的人

比如患有鼻炎的人,睡觉时用嘴呼吸,鼻腔半径减小,进而增加鼻阻力,使有效通气面积减少,从而导致气道塌陷,引起呼噜。

4.肥胖的人

研究显示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大于28kg/m2,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发病因素[4]。

可能因为脖子粗,更多的颈部脂肪增加了上呼吸道的负荷,进而缩小上呼吸道,所以打呼噜的概率更高。

5.喝酒、抽烟的人

酒精会加重上气道堵塞,而吸烟与上气道炎症水平增加有关。

此外,遗传、舌体肥厚、服用肌松剂等镇静催眠药物,或甲减等内分泌疾病,也与呼噜的发生有关。

知道了打呼噜的原因,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各个击破了!

就像开头展示的,呼噜有不同类型,有轻微的,也有严重的。所以针对不同情况,也有不同的缓解办法。

1.轻微的呼噜,这6种简单办法就可缓解

侧睡:侧睡时,舌头向侧面倒,就不会阻塞气道了。

减肥:通过减肥,让脖子瘦下来,减少咽部的脂肪堆积,可以减轻呼噜。

戒烟戒酒。

适当抬高床头。

白天避免过度劳累。

留心药物:向医生咨询后,如果不影响病情,可以试试停用镇静催眠药物,及其他会引起或加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药物,或者换成其他药物。

2.严重的呼噜,用这3种方法治疗

1)CPAP无创呼吸机治疗

这是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式。

睡觉时戴上,呼吸机会通过一定水平的正压直接打开气道,可以防止气道塌陷,让气道畅通,从而防止呼噜的出现。

即用即见效,没有副作用和依赖性,长期的疗效也得到了证实。

不仅能减少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白天的嗜睡,长远看还能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2)口腔矫治器治疗

适合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比如舌根平面狭窄的患者,就可以通过放入口腔的矫治器,保持气道的通畅。

(来源:uptodate)

优点是无创伤、价格低。

3)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来消除气道的阻碍,比如鼻腔过于狭窄就要做鼻腔手术。对于单纯口腔部狭窄,可能会做扁桃体切除术或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对于肥胖者,还可能做减重和代谢手术治疗。

具体需要做哪种手术,还是要听医生的!

最后,祝大家今晚美美地睡个好觉!

审稿专家

李天成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吴业达,张立勇,成建定.().夜间不明原因猝死综合征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法医学杂志(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疾病学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04):3-6.

[3]李秀英,久太.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进展,,12(6):-.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