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商丁洁
编辑李丹超
最近,小红书上一则帖子火了。
一位作者拍摄了一组杭州现存的上世纪90年代老洋楼的街景,配文“推开窗门,仿佛看到父母年轻时的样子”,引来一波回忆杀。有网友说:“真想回到妈妈小时候,去看看那时候的她。”
每个人都会衰老,当皱纹爬上眼角、面颊、脖子,皮肤逐渐松弛,最后像一层轻衫薄薄地覆盖在骨骼上时,脑海中的橡皮擦也在加速运转,很多画面一帧一帧地逝去。
但有那么一间小店,它正在存放人们对于美好过往的记忆。在那里,时间像是从未走过。
早晨8点半,位于杭州中山中路号的“百年老店”豫丰祥开始营业,在门口排队等待已久的爷爷奶奶们还在聊着晨练时学会的新招式,随后踏入属于他们的“购物中心”。
因为气温骤降到个位数,这间小店又迎来了生意高峰。一批批老人进店购买“过冬三件套”——雪花膏、丝绵壳、棉毛衫裤。
线下热闹的同时,豫丰祥也在线上开启了它的“下一个百年”——年,它开出一家“极简”风格的淘宝店,售卖那些跟了它几十年的老物件。几天后,它将迎来双12大促。
在“千变万化”的淘宝街区里,豫丰祥接受着年轻人的注视和好奇,也带来了新的色彩和温度。
人手两件“丝绵壳”
很多年后,鲁华依然保留着很多关于母亲荷兰和豫丰祥的“记忆碎片”。尽管母亲已经离开十多年,她始终记得母亲最喜欢逛的百货店就是豫丰祥和小吕宋,“热水瓶盖、雪花膏、袖套、嫦娥奔月餐巾纸……她什么都在里面买。”
如今,豫丰祥仍在,小吕宋却已消失。
老杭州人对豫丰祥的“迷恋”,要从97年前说起。年,杭州斗富二桥桥边,李奎光的小杂货店“豫丰祥”开张了。这家小店不过10平方米,主要经营糖果、卷烟和生活用品。这个本分的小生意人和他的老婆用20年时间,将这爿小店经营成集绒线、棉织、化妆品、食品等一身的中型日用百货店。而后近百年间,这家老字号迎来了一任又一任的继承者,它像个“老人”,又像一个地标,见证着杭州这座城市的变迁。
这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杭州人的记忆,其中就有荷兰。
荷兰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曾是杭州电缆厂的技术女工,50岁退休后在杭州望湖饭店兼职做蛋糕师傅。在全家人眼里,她有一双巧手,“上天下地,无所不能”。随着外孙女的出生,她又化身育儿嫂和裁缝,每年临近冬天,是她最忙的时间点。
忙什么呢?忙江浙人的老传统,缝制丝绵衣:家里六口人,从老到少,每人两件,其中一件是背心,以此抵御即将到来的寒冬。
鲁华记得,那一天,母亲荷兰系上一根自己喜欢的真丝围巾,顶着年轻时风靡的“泡面头”,从鼓楼的家走去1.5公里外的豫丰祥百货店买丝绵壳。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丝绵壳或许是个生僻词,但80后、90后大都对这件儿时的宝贝记忆犹新——丝绵壳里装入棉花制成棉袄,抵挡冬天的湿冷,效果杠杠的。
当时的豫丰祥还开在羊坝头。在宋代,羊坝头是杭州的商业中心,民国时这里店铺林立、市面繁荣,现在,这里是杭州出名的网红打卡地,无数从保时捷上走下来的网红店主以此为街景,为自己的网店拍摄照片。
那一天的荷兰目的明确,直冲丝绵衣柜台。对于自己熟悉的老店,她不喜欢讲价,而是以最快速度买下。这一单是为她的女婿下的,女婿做销售,每年冬季都要跑东三省,“一锅红烧鸡爪和两件丝绵衣,是我妈每次都要给他准备的出行装备。”鲁华回忆。
白发人的“奥特莱斯”
放眼全国,像豫丰祥这样依然常青的百年老商铺并不多。而在江南小城杭州,销售老物件的豫丰祥几乎没有对手。
七年前,51岁的盛海民从前一任经理手中接过豫丰祥,成为新一任总经理。在此之前,他在这家商店做了20多年服装销售员。他说自己对这家商店有感情,包括狭小办公室那台嘎吱响的吊扇,那些至今保留下来的手写单据,那些斑驳的木质储物柜以及那些备受中老年人欢迎的商品。
这里,称得上是白发人的“奥特莱斯”。
尽管生长在时髦的杭州湖滨商圈,豫丰祥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和气味,“我们只卖老东西,很多在外面都买不到了。”盛海民说。
豫丰祥总经理盛海民
店虽老但爆款频出。在豫丰祥,一些商品穿越时间周期,已经爆了三四十年,比如荷兰曾每年必入的柳浪牌丝绵壳。
一入冬,丝绵壳柜台人气最旺,丝绵衣、棉背心、棉毛衫裤被整齐地“钉”在墙上,成为一面广告墙。柳浪牌是豫丰祥的自有品牌,名字的灵感兴许是来自西湖十景之一柳浪闻莺。很多老年人爱买柳浪牌的棉毛衫裤。区别于年轻人的新潮紧身款式,老年人的内衣裤喜欢宽松,豫丰祥为此打出了差异化。
服装品类里,防裂袜是豫丰祥的新晋网红。店内销售的防裂袜实际上是在脚掌和脚后跟增加了两块膏药,用来保护脚上已裂开的部位。盛海民回忆,七年前,一位河北的厂家打通了他的电话,称慕名已久,希望在豫丰祥销售自家的好物。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盛海民给了这双袜子一个小柜台试卖,没想到这款售价28元一双的“贵价”袜竟然卖爆,“起码卖出了几千双,每年9月开始就陆续有人来下单。”
除了服装,另一个爆款类目是美妆。上海家化的雅霜,孔凤春的白玉霜、珍珠霜,海鸥洗发膏等在市面上已经难寻的商品,都在这里有很高的人气。
“白玉霜以前是称分量买,大家拿雪花膏的瓶子来装,我们一天能卖空4-5罐,一罐五斤装。”盛海民说,在其他店或许一个月也卖不出一罐。现在的白玉霜包装更讲究卫生,被分装成了小袋,一袋50克,售价5元。
除了这些点击率极高的爆款,豫丰祥还藏着很多80后、90后的回忆。比如学生时代人手一双的白球鞋,还有搪瓷杯、痰盂、热水袋以及柜台上整体排列着的三角牌高压锅。
“可以说我们最懂老年人,很多东西放在解百、银泰大商场,可能十年都卖不出去,但我们一下就卖掉,因为我们精准。”盛海民说。
这些年,原材料价格在上涨,但豫丰祥大多商品依旧保持着十年只涨一块钱,“上涨最多不超五块钱。”
74岁的柜姐和90岁的买家
连结顾客和商品的关键角色,是那批金牌销售:8位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大姐。这些柜姐纵横商场几十年,业务能力极强,一位服装柜台的大姐看一眼顾客身材就能立刻找对尺码款。
“好几位大姐都在豫丰祥站柜台超过20年,有几位比我更早进店,退休了接着干。”对盛海民而言,与其找些新人不如留下这些经验丰富的退休大姐。
其中一位年纪最大的导购阿姨今年74岁。每天早晨,她要走完一万多步再来店里上班,她说豫丰祥里,一年天光顾的大都是熟客,客人们一年四季的被套床单都在豫丰祥买。退休后,她继续在这里上班,一周休息一天,每个月赚多元的工资,“感觉很充实。”
豫丰祥年龄最大的74岁的柜姐
这里就像是一个老杭州人的“交流厅”:很多时候,本地导购阿姨们戴着老花镜,亮出标准的杭州话,跟进门的每位熟客唠嗑、说家常。区别于现代化的付款方式,为了照顾老年人,豫丰祥依然找付纸币,保留纸质账单。
眼下正是豫丰祥的旺季,据盛经理统计,每天约有人进店,有不少老年人一大清早就排在店门口等8点半开业。
“前段时间,一个大姐一开店门就来了,说跟女儿吵架了。”盛海民说,这位大姐的女儿给她买了两件修身棉毛衫,但她觉得尺码不合适,穿着也不舒适,她因此跑来自己选购一件。
豫丰祥不仅服务周围3公里半径圈的人,距离店铺30-40公里外的杭州老余杭、临平、萧山、富阳的顾客也有不少,前不久,有个大哥从余杭良渚骑着电瓶车一路颠簸来,就为了买一台三角牌的高压锅。还有客人特意从绍兴柯桥赶来,“她一路坐地铁来的。”
导购大姐说,中老年客人的消费习惯和年轻人不同,他们更享受能亲手摸到实物的感觉,目的性也明确。因此,就算坐公交车千里迢迢过来就买了件小商品,他们也很满足。有些顾客会在秋冬季频繁地来豫丰祥称一些雪花膏回家,一次就买一个月的量,雪花膏也更“新鲜”。
很多人一买就是一辈子。“有位90多岁的阿姨之前让小辈推着轮椅来,很久没见到她了。”
百年老店上淘宝,全员经营
年袭来的疫情,让老年人们几乎都躲在家中不出门,豫丰祥的生意也因此迎来“寒冬”。
那段日子,盛海民辗转难眠,他打开账本一算,发现连续数月都在亏损,这令他万分焦虑。
从规模上来看,这间店占地几百平,商品玲琅满目,但细分到每件货品上的利润却很薄。盛海民说,他们没有华丽的装修,也没有仓库,希望用节省下来的费用保持单品价格的稳定,“如果在我们这里买够块的东西,你必须打车回家,因为自己根本提不动。”
看着曾经的同行章允升、小吕宋、景福百货等百货公司因为经营不善退出历史舞台,盛海民内心认定,再难也要挺下去,“我心里想着明年一定会比今年好,做生意有赚有赔都正常。”
年初,豫丰祥上了淘宝,店铺名就叫“杭州豫丰祥百货有限公司”。没有年轻人帮忙,一群50岁的中年人给件商品拍了照片上传到后台,一个个输入标题、介绍,充实着每件商品的详情页。
一开始,盛海民手机里的旺旺很少响起。早期零星几个订单是曾经的老客拜托家里的晚辈下的单,然后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网店目前累积了位粉丝,线上订单多了起来。盛海民和几位大姐轮流充当店铺客服,一人负责一天,线下店打烊的时候统一回复客户的消息。
网店的销冠依旧是孔凤春的白玉霜、珍珠霜,排第二的是防裂袜。
互联网不仅为这家老字号打开了销售的新窗口,也为他们收获了更多的供应商,有不少工厂通过网店找到豫丰祥并推荐老物件给他们。
它甚至变成了不少抖音红人探店的目的地。时髦装扮的年轻人在这间售卖上世纪80年代商品的店里做直播,既穿越又破次元。
不久前,荷兰的媳妇阿萍骑着自行车到豫丰祥给高二的儿子买了套百元的三枪牌内衣。00后的儿子已经长了一米九的大高个,他满嘴网络语言,内里却始终穿着妈妈给他从小买到大的老牌子。虽然奶奶荷兰的轮廓已逐渐模糊,但他仍记得小时候那件把自己裹成圆球的温暖的丝绵衣。
“会一直买下去吧。”阿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