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陈晓丽通讯员李娇娇
“手术需要团队的密切配合,质量的颗粒越细,配合无缝隙衔接,才能有好的结果呈现。医院发展到今天,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团结奋进,以院长胡佩良为带头人的医院专家团队,始终将患者放在首位,以精湛的技术,多学科的紧密协作完成了一台台关节手术。
目前,医院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年手术量余台,其中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强直性脊柱炎导致的关节融合、二次甚至三次翻修等各类高难度手术超过总手术量8%。
技术精湛:小切口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需要团队高效合作
凌乱的头发已经有些花白,脸上刻着几道深深浅浅的皱纹,眼睛空洞无神,大大的眼袋挂在眼睛下方,52岁的张先生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显得更为苍老。不能行走,张先生坐在轮椅上,家人推着他走进了医院行*院长肖国文的诊室。
“之前也看了好几次医生,吃了不少药,有什么用?”听着家人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病情,张先生有些气恼。三年前,因为腿疼得厉害,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考虑种种原因,张先生最后选择了保守治疗,一直在吃药,只是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来只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大约一年前,张先生病情越发严重,拐杖已经无法帮助张先生独立行走,只能家人帮忙搀扶,甚至去卫生间也要靠家人帮忙,直到最后坐上了轮椅。
因为常年受病情折磨,张先生脾气逐渐变得暴躁,酒喝得越来越多,还不停抽烟。家人数次劝说,最终都以吵架收场。“他这样心里不好受我们知道,但是劝他戒烟戒酒,不也是为了他身体,一直这样下去,整个人不就彻底完了?”张先生的儿子告诉记者。
细问下来,肖国文得知,张先生一直没有做手术的原因主要是对手术有惧怕心理,同时家庭经济条件也存在较大困难,害怕手术做完,病没治好,还给家里添了更多经济负担,就拖了下来。
对于一些患者一直没有做手术的原因主要是对手术有惧怕心理,同时家庭经济条件也存在较大困难,害怕手术做完,病没治好,还给家里添了更多经济负担,就拖了下来。
“这样的患者其实比较常见,”肖国文介绍,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股骨头坏死的致残率很高,不少患者甚至瘫痪在床。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X光、CT等检查手段的普及,如今股骨头坏死早期诊断率越来越高,早期发现时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但是随着病情进展,最终还是要通过髋关节置换手术解决。
“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很多患者听了都打退堂鼓。”肖国文介绍,近年来,医院医院合作开展了小切口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切口只有10厘米左右,相对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尤其适合体质较弱、手术耐受力较差的患者人群。
公益援助:助残公益项目减免手术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考虑到张先生家的家庭经济状况,医院将其纳入了集福“健康泉城·乡村振兴·残疾预防”助残公益项目,为其减免了部分手术费用。
据介绍,集福“健康泉城·乡村振兴·残疾预防”助残公益项目由济南市残疾人联合会、济南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齐鲁晚报主办,各区县残疾人联合会协办,北京春立正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爱心捐助,医院负责具体执行。
该项目提供救助基金万元,计划救助关节病患者人,旨在切实解决关节疾病患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问题,提高关节疾病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关节疾病的致残率。
截至目前,项目已经实地走访59个乡村,筛查骨关节病患者余人,已到院接受救助30人,实施髋、膝关节置换救助手术44台,合计救助总费用达到.元。
对于手术和治疗费用的担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张先生在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经过完善的术前检查,一周前,手术顺利完成。手术采用了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膝关节置换,计算机导航辅助医生规划手术路线,手术操作更加精准,手术年龄和适应症范围也更加广泛。
技术精密度高的手术需要团队密切的配合。“围手术期的管理是重要的,患者的各项化验指标,要经过严谨地审核,对于重要的异常的指标,要通过术前讨论的形式,发表各自的意见。会议会邀请内科医师,麻醉师,护理部,检验科,药剂科,影像科,后勤部等人一起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现在的手术操作都是精密性操作,一环扣一环,如果准备工作不足,就会导致手术的效果打折扣,对于我医院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
“之前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还能再重新走路,早知道这样顺利,早就来做手术了,白白受了这么长时间罪。”随着病情的康复,张先生的心情也从阴郁转为晴朗,整个人精神了很多,也健谈了很多。
其实,张先生只是医院的公益救助的众多患者之一。长期以来,该院在*员先锋带头引领下,积极开展送医下乡的惠民*策。由*员志愿者带队,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义诊。医院协会开展“贫困特病医疗救助项目”、“助力骨健康,关爱齐鲁行项目”和“健康山东行项目”等,累计开展义诊余场、开展健康讲座60余场。义诊跨越济南、德州、聊城、滨州、淄博、临沂、泰安、菏泽等地市,为当地群众免费查体、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健康宣传册等,为山东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同时,医院还联合济南市残联、爱心企业发起“残疾预防·共享健康·精准救助”、“春立阳光计划”、“爱康健步行”等大型公益救助活动,累计实施关节置换救助手术78台,帮助近百名贫困骨关节疾病患者摆脱疾病困扰,重返社会。
以人为本:发挥集体的智慧,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谋福祉
有个患者忍受关节疾病的折磨:“学走路的时候就比别人走得晚,后来能走路了跛脚、长短腿,还经常摔倒,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双侧‘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最近几个月开始疼得受不了。”
到医院详细检查后,院长胡佩良发现,病人的髋臼位置未正常发育,本应在髋臼中的股骨头严重脱位到了髂骨,并在髂骨上磨出了一个“假臼”。而且两侧脱出程度不同,这也是她跛行、长短腿的原因。
胡佩良介绍:“这个手术和常规髋关节置换手术相比有几个不同点:一是要找到患者的‘真臼’,也就是原本髋臼应该发育的位置,找到真臼以后打磨再造;第二就是要想办法让高度脱位的股骨头归位到正确的位置。”
在假体的选择上,胡佩良建议使用耐磨、使用寿命长的全陶关节假体。然而目前常用的全陶关节假体,臼杯直径最小的也要44mm,小于44mm的臼杯只能使用聚乙烯内衬。
这就意味着要在病人原本几乎没有发育的“真臼”位置,打磨出一个直径大于44mm的髋臼。考虑到病人的“真臼”没有发育,想打磨出44mm的髋臼非常困难,需要手术医生冒极大风险,不能有半点闪失。
对于高脱位的“先髋”患者,同样考验医生技术的还有“复位”。病人的关节上移达6cm之多,一般医生会采用转子下截骨的方法,截除一段股骨,缩短股骨后再复位。
“转子下截骨相对来说对患者损伤大、出血多,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并有截骨处不愈合的风险。不截骨,术中复位相当困难,比截骨困难得多,如果用力过大或不当,就有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本着“一生一次,一次一生”的手术原则,胡佩良带领手术团队选择了不截骨、置换全陶髋关节假体。
“这对我们手术团队来说是一个考验,首先麻醉医师要采取合适的麻醉方式,让手术医师以最舒服的方式实施手术,无论对于手术的视野,还是手术的路入,都是重要的。二是需要主刀医师和配台的医师紧密配合,手术难度比较大,同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手术的毫厘之间不能出现差错,这就让我们团队的每个人,理解手术的意图,重要的手术环节要事先预演,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沟通好,对于手术的关键步骤要保持同步,只有思想同步了,行动才能统一。三是医护之间要配合默契,无论是器械,还是巡回,中间不能有迟缓,有断层。对于这位患者,团队成员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意见和建议,正因为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患者才能又好又快地完成手术。”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病人脱位6cm的左侧股骨头顺利“归位”,脱位程度更高的右侧关节也在两周后“复位”。双侧手术完成后,实现正常行走。
“感谢医生,护士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知道我手术的难度比较大,医院,都不敢接,这里的医生,护士,个个都很棒,正是有了这么多的力量,我心里才踏实,才有了今天的结果。真的很幸运,医院。”病人激动地说。
康复保障:医护康一体化,服务更专业
的确,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每台手术至少需要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医生、护士等四名医护人员组成,长期合作完成手术,让大家彼此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有时手术过程中的一个眼神,大家就能互相领会接下来该怎么做。”作为手术团队的一员,谈到身处这个团队的感受,医院副主任医师高元国这样说。
不过,手术成功只是治疗的一个里程碑,而非终点站,术后康复训练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为此,医院推出了“康复多专业一体化”的诊疗服务模式。医院设立了无障碍康复治疗中心占地多平米,将多专业诊疗康复技术融合。
做完手术病人都没有立即出院回家,医院做康复训练。医院为其配备了专业康复师和中医师进行一对一康复指导,进行相关检查,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病人情况,我们要为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功能评定等多项评定,再根据需要,为患者进行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同时,结合推拿、针刺治疗、灸法等中医传统技术,促进患者康复。”高元国介绍。
对于病情严重或特殊情况的患者,患者出院后1-3个月,医院要求手术医生和康复师到患者家中回访、提供术后康复指导,实现“一次手术,终身负责”。
正是医疗,护理和康复的同步,才有了好的手术。“康复从术前就开始了”“护理和康复同时进行”“康复和医疗同步化”,医院听到,有了这样的理念,才有了统一的落地执行。信息互通化,流程衔接化,及时沟通化,让患者从住院的时候,医院多学科的服务。正是这种职能科室之间的密切协作,打破山头主义,打破科室壁垒,才会展现不一样的结果。
有技术,更有团队,有团队,更有高效合作。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团队精神,医院才取得了高速发展,先后荣获关爱齐鲁行医疗救助单位、医院、贫困医院、医院、先进*支部、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相信有这样的团队,有这样的发展理念,医院会开拓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