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裂伤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古代玉印印文鉴赏一
TUhjnbcbe - 2021/8/27 14:49:00
白癜风治疗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0516/4174796.html

每一方印章都有它的故事,

玉印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

用玉印材质的印章多属比较贵重。

通过对印文的欣赏解析,

更深刻了解古代印章的地位和篆刻的章法。

听着印章的故事,

明白了它的出处和作用。

感受印章当年赋予的王权与尊荣,

仿佛看到当年的繁华与颠沛,

体会历史的沧桑。

玉质,龟钮,刻“大刘记印”,海昏候墓出土

 “尹让”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尹让”二字,两字并列。“尹”字上部紧凑,曳笔垂长;“让”字笔画较繁,笔道等距排列,印面布局舒展精神。此印玉色淡青发白,如春水初漾,清莹可观,部分质地微微闪*,*如淡色豌豆泥,又如水浅见底,玉色天成,不可多得。

 “刘憙”玉印,印面2.1×2.1cm,通高1.3cm。


  此为东汉私印,玉质,琢造,鼻钮残。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刘憙”二字,字口较深而平整。现此印表面原材质之色已不可辨,遍体已沁成骨色,旧称“鸡骨白”,又似浅色蛋皮,但其光泽仍莹莹可鉴,润泽晶莹,使人爱不释手,惟质感略轻。


  20世纪40年代初,戴福保由湖南长沙近郊访得此印,一度不敢出示他人,后于前往北平的路上悄悄赠与腻友,并嘱珍藏。此事被吴龙升得知,时值倪玉书正致力于收集古玉印,遂告之此事。倪氏得知后急欲得到此印,恳请戴福保同其友人商量割爱,终了此愿,欣喜若狂,遂称此印不须考证即可定为汉代皇室重物。此印文字极其工整,可作为东汉印之文字的标准。

“郭徹”玉印,东汉,印面1.9×1.9cm,通高1.3cm。


  印白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郭徹”二字。二字为标准汉印篆法,印面布局极具法度。


  此为东汉私印。汉代玉印与同时代的铜铸印因工艺不同,其印文一般可通过拓本得以辨别,而“郭徹”玉印文字却与铸造印的文字风格相似。此印玉质总体清透,光泽温润,旧时有人称其“较羊脂白微青”,“白如美人睛”。印台部分横向裂伤有土沁,并一角、一边有伤缺。


  此件玉印旧藏陶北溟处,后归焦振青,再归倪玉书,终入藏于故宫博物院。

 “建安君”玉印(二件),明,兽钮印印面2.6×2.7cm,通高3.1cm;龟钮印印面2.8×2.5cm,通高2.8cm。


  兽钮印白玉质,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建安君”三字。印钮之神兽正身蹲坐,挺胸弓身,脑后一角后垂连背。印材洁白,仅兽角上附有天然*色。整体琢造精致,秀劲非常。另一方龟钮玉印,青玉质地,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建安君”。印钮之龟体肥壮,背甲有大块黑斑,甲脊中棱凸起,甲缘下缀。


  此两印皆为明代托名晋代封君玺印之作,琢造时间应相距不远,所托内容相同。印文中的“建安君”本为晋明帝司马绍生母,《晋书·帝纪第六》载:“永昌元年闰月己丑,元帝崩。庚寅,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尊所生荀氏为建安郡君”。《晋书·后妃列传》载:“荀氏,元帝宫人也。初有宠,生明帝及琅邪王裒,由是为虞后所忌。自以位卑,每怀怨望,为帝所谴,渐见疏薄。及明帝即位,封建安君,别立第宅。太宁元年,帝迎还台内,供奉隆厚。及成帝立,尊重同于太后。咸康元年薨。”赠豫章郡君,别立庙于京都。

“元城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8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元城王章”四字。此印印体极为方正规整,印材绿*相杂,青绿中*斑点点成片,如秋雨中飘落的*叶。


  此印为明代托名三国时魏国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元城王”本为曹魏*权封王,名曹礼,曹操之子。公元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权,建元*初。*初二年(年),曹礼被封为秦公,以京兆郡为国,三年(年)改封为京兆王,六年(年)改封为元城王,太和三年(年)薨。太和五年(年),以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悌嗣曹礼之后,六年(年)改封梁王。

“中山王宝”玉印,明,印面1.4×1.4cm,通高1.5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辟邪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中山王宝”四字。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中山王”本为汉代封王,名刘胜。汉景帝三年(公元前年),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吴王濞、胶西王卬、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遂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举兵反,汉廷斩晁错以谢七国,而七国图谋不退。景帝遣太尉周亚夫、大将*窦婴率兵破七国。六月,诏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此外,还有一方“中山王宝”玉印与此印类似,印面略显长方形,也被收入清宫内府,亦属托名之作。

“荆王之玺”玉印,明,印面2.6×2.7cm,通高2.3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覆斗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荆王之玺”四字。印顶平面,琢兽纹,印台四侧斜面,每面阴琢双桃纹。此印印体较大,材质极佳,遍体一色,如冰糖冻般光润透亮。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荆王”名刘贾,本是刘邦同族,楚汉之际为汉将,随汉王刘邦辗转征战,屡立战功。汉并天下后,为保有天下,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开始去异姓王,以异姓功臣为侯,封同姓王,其中刘贾被立为荆王,镇淮东52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年)秋,淮南王黥布反叛,进攻荆王之地,荆王刘贾败走富陵,为布*所杀。于是高祖亲征,击破黥布。十二年(公元前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镇荆王故地。


  《秦汉印统》中有一方“刘贾”玉印和另一方“荆王之玺”玉印与此印类似,均被收入清宫内府,皆应是托名之作。

 “王尊”玉印,东汉,印面2.4×2.4cm,通高1.9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起横读“王尊”,两字并列,所占印面不等,明显地考虑到入印文字的具体结构。印玉色淡青,内含隐现的片片白色,如云布天空,印身两侧有*色带状相连,浮于本色之上,似凝似行。


  汉印文字绝大多数以小篆书体为基础,由于是铸造、凿刻或琢造而成,入印后的字体风格与直接书写有所不同,故又特称之为“汉篆”,这在两汉其它铭刻文字中也多有表现。此印印文笔道纤细圆转,伸展舒缓,如直接书写一般,笔意表现强烈。

 “杜元”玉印,东汉,印面2.3×2.3cm,通高1.5cm。


  此为东汉私印,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杜元”,两字并列。“杜”字的“木”字偏旁上横笔直接转折,下横笔转折似圆肩,此印文具有直接书写文字的笔意,“元”字则是小篆的标准字体。此印玉色*而闪青,土沁*斑如枯叶覆地

 “妾徼”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徼”,二字并列,其篆法尚精,而布局稍散。印台四垂直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饰,台面向上敛成斜坡状,并微有下凹成弧形,其上布满阴琢的雷纹。印体土沁,满布斑点,斑色如干叶之*。


  在两汉姓名私印中,女史佩印时有所见,以铜铸印居多,玉琢印少见。铜铸者多为两面印,一面铸其本人姓名,另一面铸称“妾某”。玉质女史佩印目前仅见印面琢治“妾某”二字者。

 “杜安居”玉印,印面1.6×1.6cm,通高1.0cm。


  此为东汉私印,墨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杜安居”三字。印文有如铸造,其篆法布局,一望而知为汉印,尤其类似东汉铜铸单面姓名私印之风格。“安”、“安居”、“安汉”、“安世”、“安成”、“安国”等是两汉时期男子取名的常用字。此印玉色黑如墨如炭,光如髹漆,惟质含石性。

 “陈毋伤印”玉印,东汉,印面1.7×1.7cm,通高1.2cm。


  印*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陈毋伤印”四字。印面上排“陈”、“伤”两字皆是左右结构,笔道较繁,下排“毋”、“印”两字篆体为上下结构,笔道相对较略。如果四字作等距田字布局,印面必失均衡。此印制作时上排两字占印面稍多,下排两字占印面略窄,考虑周全,效果极佳。此印玉质*如蜡而不鲜,光泽不足而温润有余,印面玉璞色微淡*,天然托裹着印身,润泽而古雅。


  此为东汉私印。两汉玉印中四字印文的并不多见,此玉印属形体较小者。而能以四字入印且精,只有传世的汉“张隆私印”玉印堪与其匹。印主人名“毋伤”,是汉时常见的人名用字,另有近义词如“毋疾”、“毋病”、“毋害”、“去病”、“去疾”等也是汉时常见的人名。

“张隆私印”玉印,东汉,印面1.6×1.6cm,通高1.5cm。


  印白玉质,琢造,瓦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张隆私印”四字,字等距,田字布局。印钮较高,状如覆瓦。印材为白玉,质如凝脂,通体无瑕,玉色皎洁,晶莹夺目,堪称玉印精品。


  此为东汉私印。两汉姓名私印,姓名为两字者,直接作为印文的居多,印面为左右布局。姓名为三字的左右布局亦属常见,三字者如欲使印面呈田字布局,往往加缀“印”字。“私印”或“之印”二字常用作两字印文的补充文字,但多用于铜铸私印。此印琢造坚玉不惜工本,使印文达到如此纤细、柔美而精密的程度实为罕见,足以表现汉世琢玉工艺水平的高超。

 “南康王章”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1.8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瓦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南康王章”四字。印钮为弧拱形覆瓦状,宽与印台等齐,瓦面满琢精美的勾莲纹。


  此印为明代托名南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南康王”在南朝时有数人。一是齐武帝萧赜的第十九子,名萧子琳,字云璋,永明八年(年)由宣城王改封为南康王,永泰元年(年)被杀,年仅14岁,成为皇室斗争的牺牲品。二是齐明帝萧鸾第八子,名萧宝融,字智昭,永元元年(年)由随郡王改封为南康王,东昏侯永元三年(年)三月,南康王宝融在江陵即帝位,成为齐和帝,也即南朝齐*权的最后一个皇帝。三是南朝梁*权第一个皇帝梁武帝萧衍的第四子,名萧绩,字世谨,天监八年(年)封南康郡王,大通三年(年)病故,时年25岁,其子萧会理嗣,遇害于侯景之乱。

“乐成王玺”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7cm。清宫旧藏。


  印*玉质,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乐成王玺”四字。印材色*如蜡,晶莹不足而润泽细腻。


  此印为明代托名晋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乐成王”本为晋代封王,有二人,一为司马融,一为司马融的侄子司马钦,后过继为司马融之嗣子。司马融之父彭城元王司马植是晋代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而司马植的祖父东武城侯司马馗乃司马懿的胞弟,被晋廷追谥为宣皇帝。

“江夏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2.2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羊钮。印文字体为篆书,朱文,右上起顺读“江夏王章”四字。印钮为一曲腿侧卧的小羊,意态恬静。印材白玉无瑕,光亮耀目。


  此印为明代托名南北朝时期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江夏王”在南北朝时有数人。一是宋武帝刘裕之子、少帝之弟刘义恭,元嘉元年(年)封江夏王,食邑五千户,一度权倾一时,永光元年(年)秋八月被诛。二是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二子,名萧锋,字宣颖,齐建元元年(年)夏四月,萧道成称帝,封萧锋为江夏王。三是齐明帝萧鸾第三子,名萧宝玄,字智深,建武元年(年)十一月封江夏(郡)王。四是陈文帝陈蒨第九子,名陈伯义,字坚之,天嘉六年(年)立为江夏王。五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族弟,名拓跋吕,初因跟从拓跋焘平凉州有功,封江夏公,委以朝*,极受尊重。卒后赠江夏王,陪葬金陵。

“太原王玺”玉印,明,印面2.25×2.25cm,通高1.95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太原王玺”四字。


  此印为明代托名汉代封王玺印之作。印文所谓“太原王”本为汉文帝时的封王,名刘参,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文帝三年(公元前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于是当时诸子皆立为王。其中刘参被立为太原王,刘恒另一子刘武被立为代王。两年后,刘武转徙为淮阳王,代地尽归太原王刘参,参号遂易为代王。刘参立17年,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年)卒,谥为孝王。

“韩王之玺”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2.65cm。清宫旧藏。


  青玉质地,辟邪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韩王之玺”四字。印钮琢辟邪神兽,独角巨目,扭首睥睨,两前足踞地,身背后向下倾斜,借势于印材。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或汉初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韩王”本为楚汉之际或汉初的封王,其时有三人得此封号。最初,项梁借名立诸王,燕、齐、赵、魏皆已立王,唯韩落后,于是立韩公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故地,后项羽杀之。在楚汉相争的战乱年代,项羽所立诸王均徒具其名,随着征战忽东忽西,实际皆未立足稳定。汉王刘邦定三秦、并关中,将东出击楚,于是项羽又以吴令郑昌为韩王拒汉。汉王二年(公元前年),刘邦使韩襄王孙信破郑昌于阳城,以信为韩王(称韩王信)。三年(公元前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被楚打败,孙信一度降楚,后得逃走复归汉,汉仍以他为韩王,从高祖定天下。汉王六年(公元前年)十二月,徙韩王信于太原。此时,匈奴冒顿兵力强大,骑兵三四十万,夺取*河以南地。七年(公元前年)秋,匈奴进*围困马邑,而此时汉廷也发兵来救,怀疑韩王信谴使求和于匈奴是有二心,使人责信,“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高祖亲自率*进击,破信*于铜鞮,信逃入匈奴部族。汉*轻进被围,成“平城之围”,后双方议和罢兵。十一年(公元前年),信与汉*再战身亡。

“河南王玺”玉印,明,印面2.2×2.2cm,通高1.9cm。清宫旧藏。


  青玉质地,覆斗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河南王玺”四字。印身如覆盖斗形,斜面较宽,印材质粗。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河南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申阳。《史记·项羽本纪》载:“瑕丘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西汉二年(公元前年),汉王刘邦东略地,河南王申阳降,其地置为河南郡。

“西魏王宝”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4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西魏王宝”四字。


  此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西魏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魏豹,原是魏国公子,其兄名魏咎。陈胜起义反秦,派魏人周市徇魏地。攻下魏地后,周市认为应迎立魏国王室后人为魏王以赢得人心,于是陈胜以魏咎为魏王。秦将章邯反击攻破陈胜*,进兵击临济,魏咎被困自杀。魏豹逃到楚*中,得援*数千人,复攻魏地。此时项羽已破秦*,章邯投降,魏豹又被立为魏王,引*随项羽入函谷关。汉王元年(公元前年),项羽封诸侯,欲占有梁地,于是迁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汉王定三秦,魏豹降汉。刘邦在彭城战败后,魏豹又叛汉,汉王遣韩信击败并俘虏魏豹,豹又随汉*守荥阳,后再次受到楚*围攻。同守荥阳的周苛等人认为魏豹反复无常,是潜在的危险,遂杀魏豹。

“辽东王玺”玉印,明,印面2.3×2.3cm,通高2.0cm。清宫旧藏。


  印白玉质地,龟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辽东王玺”四字。龟钮背上饰环纹,极规整有致。龟扭首侧视,神态惕惕。印材质清透亮,灿烂光辉。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辽东王”本为楚汉之际封王,名韩广。秦末天下纷纷义举,赵地故上谷卒史韩广将兵北徇燕地,得到燕地贵族豪杰的拥护,自立为燕王。秦灭后,项羽居功欲自王,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汉元年(公元前年),以燕王韩广为辽东王,以臧荼为燕王,韩广不肯迁徙辽东。秋八月,臧荼杀韩广,并其地。

 “殷王之玺”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6cm。清宫旧藏。


  此印青玉质地,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殷王之玺”四字。印材青灰,布满斑点。


  此印为明代托名楚汉之际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殷王”为楚汉之际封王,名司马卬,原为赵将,项羽立其为王。《史记·项羽本纪》:“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汉二年(公元前年)三月,汉王刘邦自临晋渡*河,攻下河内地,俘虏殷王司马卬,置其地为河内郡。三年(公元前年)夏四月,楚汉大战彭城,汉*大败,诸侯见汉败,皆亡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降楚,殷王司马卬身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玉印印文鉴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