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49岁,主因“高处坠落伤后意识障碍8天”由外院转入我科。查体:神志昏睡、刺痛可睁眼、言语含糊、查体不合作,GCS评分:11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对光反应灵敏,刺痛双上肢定位准确,双下肢可屈曲,双侧巴氏征(-)。
(-6-5,外院头颅CT显示:左侧额叶脑挫裂伤伴血肿形成,左侧脑室受压)
(-6-7转入后查头颅CT显示:左侧额叶脑挫裂伤血肿无增多,水肿较前明显,左侧脑室受压变形,中线右偏明显)
二、诊断:左侧额叶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形成
三、手术指征:患者伤后意识昏睡,有头痛症状;头颅CT可见左侧额叶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周围水肿,占位效应明显,中线结构右偏,有发生脑疝可能。
四、手术方式:经组内讨论,选择经左侧眉弓锁孔入路行左侧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清除术。具体手术步骤如下:
(头位与切口画线)1、仰卧位,头向对侧旋转10-60°,头部后仰10-15°,使额叶因重力后倾而离开前颅底,减少手术中牵拉;2、手术切口为眉毛上方切口,长度为外侧2/3,内起眶上孔外侧缘,外止于眉毛外侧缘,注意保护眶上神经。3、切开皮肤,拉钩向后上方牵拉,分离皮下及额部筋膜,电刀于颞上线切开颞肌筋膜2cm,额部骨膜以半圆形切开并向眶上缘翻转,丝线牵拉固定;钝性剥离颞肌,将颞肌推至颞上线后1-1.5cm处,用丝线牵拉并固定于颞侧,显露术区;4、额骨颧突处(keyhole)电钻钻孔1枚,钻孔应位于颞线后方,术后颞线后方被颞肌覆盖,骨孔不会影响患者外观,钻孔位置不可过低,以免打开眶壁,用铣刀沿此孔平眶顶铣开骨瓣,大小约2.5cm*3cm。剪开硬膜并牵开。(骨瓣大小)5、显微镜下清除额叶脑挫裂伤及血肿,随着脑压降低,逐步深入至颅底,显露颈动脉池及视交叉池,打开进一步释放脑脊液,并在颅底脑池留置引流管。(术中打开颈动脉池)
(术中打开视交叉池)6、术区严密止血后缝合硬脑膜,骨瓣复位,用钛连接片固定,头皮用皮内缝合,减少手术瘢痕。五、术后情况:术后第一天,患者意识清楚,言语切题,四肢可活动自如,无神经功能障碍,复查头颅CT:(脑内血肿清除满意,仍有脑水肿,中线右偏好转,颅底脑池留置引流管)
(骨瓣复位情况)
(切口愈合)
(术后2周脑水肿好转,中线结构居中)
六、讨论:1、术前小组讨论时,我最初考虑的手术方式是单侧额颞皮瓣、单额骨瓣开颅,把切口隐藏在发迹内,这当然是中规中矩的;上级医师陈来照主任提出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顿时觉得非常巧妙,开阔了思路。锁孔手术学是显微神经外科进一步发展的技术产物,我们也常常有体会,骨瓣皮瓣开的大,进去后脑内操作也就只利用2cm-3cm的操作空间,有些暴露并不需要。通过锁孔手术,减少皮瓣骨瓣切开范围,减少创伤、出血、手术时间,对患者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应该掌握眉弓锁孔手术的适应症,该患者单侧额叶脑挫裂伤及血肿,且血肿位于额叶底部,不合并颅内其他部位脑挫裂伤、脑梗死、大范围脑水肿,脑疝,术前预估通过清除脑内血肿可以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不需要去骨瓣减压。
2、该手术在清除完额叶底部的脑内血肿,脑压下降后进入颅底脑池,开放视交叉池、颈动脉池,通过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为眉弓锁孔手术、骨瓣复位,提供安全保障。通过短期的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使患者渡过脑水肿期,比去除骨瓣减压对患者是非常有益的。
3、行业内有一种说法是“没有后悔的去除骨瓣,只有后悔的保留骨瓣”,这句话有它的道理,从医生自我保护的角度考虑,避免上二次手术去骨瓣减压,但这句话有失科学性和医生责任感。实际上,去除骨瓣应该慎重考虑,除非有严格的去骨瓣指征:病灶去除以后,患者仍存在有高颅压的因素,且通过其他措施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再考虑去骨瓣减压。临床上也见到有些脑疝患者,去除骨瓣后,减压窗一直不高,从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个患者去骨瓣减压的意义不大。术中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我们指导骨瓣的去留,如果关颅时颅内压不高,手术严密止血,骨瓣是可以保留的。目前脑室或脑池留置颅内压监测管,既能监测颅内压、又能引流脑脊液控制高颅压,是控制颅内压不错的方法。
个人的一些体会,有些问题也是有争议的,比如去骨瓣减压,存在不同医生有不同的理解,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和考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