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医护工作者,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时刻诠释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奉献精神。
今天我们走近为3万人重新带去光明的浙江大学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凌晨被酒后病人打伤,当晚穿着病号服抢救医院急诊科医生刘建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冲锋陷阵的疾控卫士凌锋;献血81次的浙江大学医院急诊科护士方红正。看看他们是怎样凭借着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始终奋战在一线。
姚玉峰
为3万病人重新带去光明
婉拒国外的优越条件和高薪聘请,毅然选择回国投入角膜病治疗的探索中。创造的“姚氏法角膜移植术”攻克了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世界眼科领域,他成为第一位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姚氏角膜移植术”的中国人。
他,就是因被誉为“在该治疗领域突破性成就”而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的首位中国人——浙江大学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
他是一名心系祖国的医学赤子,当年怀抱祖国必将强大的信念,婉拒美国名校高薪,选择回国,一头扎进角膜病治疗的探索中。用一名知识分子素有的浓厚家国情怀和强烈社会责任感诠释了科学研究的伟大使命。
他是一名勇于创新的医学匠人,用潜心钻研攻破了世界角膜病专家都试图攻克那光明与黑暗的6微米,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他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在记录重大技术突破的角膜移植历史上,一个多世纪来,才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
他是一名心系患者的医学大家,20多年来埋首于眼科角膜移植这一口深井中深挖不懈,治疗过30万病人,为近3万病人重新带去了光明。他做着最基础性的培训工作,对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医院培训了多人次的角膜病专业人才,让全国1.5万多角膜病盲人在当地受益于“姚氏法技术”。
留学归来二十多年,姚玉峰实现了他回国前设想的三大目标:建立一个现代学科;带出一批具有国际眼光能共同推动学科发展的专业人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眼库。
刘建峰
凌晨被酒后病人打伤
当晚穿着病号服抢救他人
刘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普通医生,从医近20年。年10月4日凌晨,刘建峰在急诊值班期间被一名酒后患者击中头部后受伤住院治疗(后鉴定为头部软组织挫裂伤、轻微脑震荡)。当晚10医院住院治疗的刘建峰却在第一时间参与抢救隔壁病房一名心跳骤停的危重患者,使患者成功脱险。从“被抢救”到“去抢救”,医生——患者——医生,24小时内,刘建峰经历了多种身份的转换。
10月4日凌晨3时许,刘建峰正在急诊内科值班,一位喝过酒的男子来院要求挂盐水。“我正在询问病情,他似乎误解了什么,突然情绪暴躁,拿起地面上‘小心地滑’的警示牌就砸了过来,我感觉血慢慢流下来,头也有点晕,隐约看到保安和护士把这位患者拉开了……”经过鉴定,刘建峰为头部软组织挫裂伤,脑震荡。
当晚10点多,在住院部接受观察治疗的刘建峰一直迷迷糊糊躺着,这时隔壁病房突然传来急促的求救声,他下意识地起身赶了过去。
“第一眼就发现病人要不行了,脸色苍白,呼吸都已经没有了,我立即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刘建峰回忆说。经过5分钟左右的施救,患者的呼吸、心跳逐渐恢复过来。
“不管自己处在什么状态,只要还能治病救人,总是要去的。”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刘建峰说,当时自己完全是出于一种医生的本能。
“我是农村里出来的,能体会到因病致贫的痛。”原来,从刘建峰懂事起,父亲就常年在外奔波求医。刘建峰说:“从父亲的口中,我觉得医生的职业是高尚的。我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病人口中的好医生,帮助像我父亲这样的人。”
凌锋
冲锋陷阵的疾控卫士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凌锋,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战在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第一线,年均出差近天。
年的甲流疫情、年的义乌登革热疫情、年至今的新型布尼亚病*疫情、年的霍乱疫情、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和年柯桥登革热疫情等省内多起重大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现场都少不了他冲锋陷阵的身影。
年在我省报告了新型布尼亚病*感染,在这个被业内称为中国的埃博拉面前,尤其是年春天在临海、安吉出现聚集性疫情,临海三姐妹短时间内感染后全部死亡,安吉不明原因发热病例(后被确诊为新型布尼亚病*感染)在葬礼上感染了十多位亲友等事件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恐慌,凌锋及时赴现场开展现场调查和防控,查明了病因,并指导当地开展科学防控,疫情得到了及时的控制,受到当地*府和百姓的高度肯定。
年我省出现H7N9禽流感疫情,凌锋又积极参加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禽流感感染高危因素等,为禽流感疫情的及时控制作出了贡献。省内多次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从病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到指导开展科学防控,再到媒介伊蚊控制效果评估,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在重大、特大灾害救援和援外工作上,凌锋不顾个人安危,积极主动申请前往一线工作,年,他不顾家中刚出生五个月的孩子,毅然赴四川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年,他随国家紧急救援队赴菲律宾开展超强台风“海燕”灾后应急救援,在没有后勤保障、没有安全保卫的情况下,和医疗队其他队员一起,创造了40个小时海陆空联运的中国速度,在灾区开展传染病监测、病媒生物控制、饮食饮水卫生等防疫工作,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他克服气候恶劣、传染病威胁、语言不通等不利条件,作为援马里公共卫生医疗队的队长,圆满完成了既定援助任务。年9月杭州召开G20峰会,他又带领团队连续顶着近40度的高温在涉会场馆周边开展病媒生物监测,积极开展传染病监测和聚集性疫情现场处置,开展和指导全省各地开展应急拉练和演练,做好应急技术储备。
方红正
81次,毫升......
他献的血相当于7个成年人的总血量!
一位来自偏僻山村的男孩“阴差阳错”地读了护理学,却选择完成本科学业,并走上临床一线。工作中勤勤恳恳,认认真真,是患者和家属眼中的好护士,同事心目中的好帮手。身处急诊一线,工作时救死扶伤,休息时也在救人的路上,自年6月至今定期参加无偿献血,共计86次,其中全血1次,血小板85次,约合血量ml,是浙江省卫生系统献血最多的人之一。
他就是浙江大学医院急诊科护士——方红正。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这位85后的小伙子没有退却。他冷静果断、动作迅速,在不足百平米的抢救室,和科室同事一起,每天用脚步一遍遍丈量。将自己局限在一室之内,却给了患者重新拥抱生活,甚至重生的机会。
身为急诊科的男护士,他展示了敢于担当的男儿本色。穿上白大褂,他说:“我承包了一年的急诊科夜班。”
脱下白大褂之后,方红正还有一件事要做——去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血。从年到年,方红正始终坚定地走在献血救人的路上,从不间断。
捐献成分血81次,放到一个常年献血的人身上,也是非常可观的数字,29岁,已成为浙江卫生系统献血次数最多的人之一。
年6月,方红正捐献了第一次全血ml。他坦言,这一次献血,是因为自己的父亲。这一年,方红正大二,父亲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没多久就去世了。“父亲当时输了很多血,这些血液也是从众多无偿献血志愿者身上获得的。从小因为家庭环境的关系,我接受别人的帮助比较多,父亲生前经常说,以后有能力了就尽量帮助别人,所以我选择了参加无偿献血。坚持在献血路上一直走下去,也是父亲的遗愿。我体内的血液是父母给予我的爱,通过采血设备把血液从我的体内输出,再通过医疗单位把血液输给患者,这是生命的延续,爱心的传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