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为多名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让“疝气”在这里终结,让患者重归正常生活。
该术式以腹腔镜技术为基础,应用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对腹壁缺损进行充填修补,重塑腹壁的坚韧性,避免患者经历传统开放手术带来的创伤大、刀口愈合慢、住院时间长、复发率高的多重风险,实现了腹股沟疝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愿望。
病例一
57岁的刘先生因右侧腹股沟疝于年在外院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当时没有放置补片,术后不久出现复发。年再次行开放手术治疗,放置一“网塞”修补腹股沟区缺损。
术后1年多,右侧腹股沟区再次出现一约“鸽子蛋”大小的包块,按压或躺在床上休息时,这个“包”就消失了,平时也没有什么不适感,一直未在意,也没有做任何的治疗。
年9月的一天,刘先生工作时右侧大腿根部突然出现疼痛难忍,原来的“包”也变大了,并且揉搓这个“包”也不见小了。在家人的陪同下,赶紧乘车来到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就诊。经过疝和腹壁外科主任张锡忠细心地查体和认真地分析,考虑患者为复发性腹股沟疝并嵌顿,嵌顿的内容物为肠管可能性较大,需要立即手术治疗,否则有肠缺血坏死的危险。
疝和腹壁外科主任张锡忠带领团队联合手术室麻醉及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微创腹腔镜手术。术中发现,患者一段小肠经腹壁缺损处疝出并被紧紧地卡压住,这是个不好的信号。张锡忠主任小心地将肠管还纳回腹腔,肠管已经因缺血变成紫色,难道这部分肠管保不住了?幸运的是随着卡压的解除,肠管又慢慢恢复成红色并且有了蠕动。肠管保住了,张锡忠主任松了一口气。因患者已经做过两次手术,术区组织粘连较重,之前放置的补片也已发生移位,这给手术增加了一定的困难。经过仔细地分离后,张锡忠主任成功地为患者完成了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术后患者大腿根部的包块消失了,也不痛了,卡压的肠管也保住了,肚皮上仅仅留下了3个长约0.5-1.0cm的小刀口。3天后,患者顺利出院。
病例二
已经退休多年的71岁张大爷因右侧腹股沟疝于年在外院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当时未放置补片,术后不久右侧大腿根部再次鼓出一个“包”,家人们担心又长“疝气”了,医院检查后确诊为“疝气复发”。
年,张大爷在外院再次行开放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放置补片一张。不成想,术后1年左右再次复发。
因两次手术后都复发了,张大爷自己对这个“疝气”的治疗彻底放“气”了,医院受那个“开大刀”的罪了,就自行佩戴“疝气带”治疗。刚开始时,感觉这个“包包”没有再“跑”出来,就是觉着勒得肚子不舒服。慢慢地,张大爷发现这个“包”又鼓出来了,即便使劲勒紧“疝气带”也不管用,而且一天比一天大了。
最后,张大爷叹气不但没有什么效果,反而勒得肚子疼。由于出现下坠胀痛,影响老爷子日常生活,家属经多方打听,得知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主任张锡忠带领的团队对治疗“疝气”很专业,尤其是对这种经历“开大刀”的、复发甚至多次复发的“疝气”更有经验,一家人就抱着先“看一看”的心态来到了门诊。
张锡忠经过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详细查体后,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道:老爷子做过两次腹股沟疝的“开大刀”手术,腹股沟区粘连是肯定的,但微创腹腔镜手术通过腹膜前间隙进行腹壁缺损的修补,更适合开放手术后复发的患者,加上老爷子身体素质较好,术后恢复不是问题。张锡忠主任列举多例临床实例及耐心细致的讲解后,张大爷及家属才逐渐感觉到有治愈的希望,决定住院手术治疗。
面对患者两次手术史及年龄较大,张锡忠带领自己的团队成员,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为其个体化制定“腹腔镜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并顺利完成。
术后患者表示没有明显的疼痛不适,当天晚上就进食流质,并能独立洗漱,术后3天康复出院。出院前,张大爷激动地说:“早知道微创治疗效果这么好,当初就不去受那个‘开大刀’的罪了。”
同样经历了传统开放腹股沟疝手术后再次复发或多次复发的王女士、李先生、金先生等众多患者都坚定地选择相信医院疝和腹壁外科,为其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后,均康复出院。
复发性腹股沟疝是一种相对复杂且少见的特殊类型腹外疝,治疗上以手术为主。医院疝和腹壁外科团队采用“个体化”治疗理念,对复发性腹股沟疝应用微创腹腔镜技术或杂交手术技术(即小切口辅助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修复腹壁缺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该术式因创伤小,不适感轻,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势,已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疝气”患者的充分认可。